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本文关键词: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摘要】: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科院;
【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年成长项目“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2011)阶段成果
【分类号】:K928.7;F592.7
【正文快照】: 宗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祖先祭祀的珍贵遗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在当今文化旅游大潮中极具开发前景。目前,成都客家地区专指东山地区。这一区域客家宗祠多集中于乡镇、农村,由于区位优势参差不齐,开发力度大小不一,虽然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但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蓬春;;东山客家宗族组织与清朝地方政府的关系——以成都洛带刘氏宗族示谕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期
2 王兆燕;;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兰玉英;;成都客家方言词汇与文化简论[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陈世松;刘义章;;剧烈社会变动下客家文化走向探讨——川、港都市客家文化消融轨迹的对比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涂建霞;冯维波;;我国宗祠文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3期
4 严奇岩;;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东来;;族群互动视野下清初东山客家社会的文献与田野考察[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奇岩;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东来;廖观音事件与成都东山客家社会变迁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左宇菲;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部分地区汉族家谱所见宗族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兆燕;试论四川汉地宗祠的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D];四川大学;2007年
4 林宁;川西平原古镇的社会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5 黄凤琼;番禺祠堂文化的调查与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6 罗晓林;粤东客家宗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郭广辉;移民、宗族与地域社会[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南金娟;从“土广东”到“客家人”[D];湖北大学;2012年
9 卢燕;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童芳;宜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国琪;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5期
2 王兆燕;;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3期
3 阴世国;;浅谈“绿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J];山西林业;2008年05期
4 吴平;;西部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杜忠潮;李丹;;西安历史古迹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朱四畅;;广西古建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7 高爱颖;;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魏静婉;;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9期
9 叶小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9年06期
10 戴庞海;;南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兴;;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好保护[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2 宋国琴;;海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3 兰卓;郑清贤;;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4 李强;吴晓萍;;屯堡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袁书琪;刘丽;高怡;;我国旅游开发失误的人地观根源与矫正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群;黄定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重塑——以浙江桃花岛为例[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陈朝隆;陈敬堂;;民族旅游的文化透视[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江璐明;张虹鸥;金利霞;;广州南沙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范钧;;绿色的二十一世纪 绿色的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林;;观光农业特产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李韧、施勇峰;旅游开发应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并重[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张思雨 寇亚男;塞罕坝御道口实行一票通[N];承德日报;2010年
3 龙藏;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刘德谦;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N];华东旅游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邓敏敏 云南记者站 焦云霞 刘栗;谋求旅游与环保和谐统一[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王树军;兴隆旅游开发立足高起点[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咸宁市环保局局长 阮荣雄;旅游开发环保首当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吕实志;按照求真务实的原则选择旅游开发方式[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韩棰;大连极力推进旅游开发[N];中国信息报;2005年
10 黄革 苑坚 刘江;谁来为西南旅游开发买单[N];中国民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若凝;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黄兴国;陕西省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5 左仲国;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及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乐毅;锰资源经济利用与安全保障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贺义雄;我国海洋资源资产产权及其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赵宝峰;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陈倩倩;内蒙古阿尔山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黄建宁;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瑞霞;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红明;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代莹;夏河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姜素华;赤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艳;呼伦贝尔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崇研;崂山道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44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24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