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国外见闻之创新思维——评议《跨越五大洲》新书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国外见闻之创新思维——评议《跨越五大洲》新书 出处:《人文地理》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文地理学 姚士谋 胡焕庸 社会地理 人文现象 出版发行 空间性 国家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 研究中心
【摘要】:正人文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上人类社会地理空间性的有机结合,而且探索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时间性的有机时段演化。我国人文地理学大师胡焕庸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将人文地理学称之为"动感发展的科学"。人受地之影响,地也受人之影响,人的意志、智力与才能与我们成长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美景密切攸关。2013年冬,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姚士谋教授耗费十多年心血编著的《跨越五大洲》一书,也可以说是我国人文地理
[Abstract]:Positive human geography not only studi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um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earth. In -80s, Hu Huanyong, the master of human geography, called it "the science of dynamic development". Man is affected by the land. The land is also influenced by human beings. Human will, intelligence and tal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beauty that we grow up in. Winter, 2013. Professor Yao Shimou, former director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akes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ak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and published a book entitled "spanning five continents", which took more than a decade of painstaking effort. It can also be said to be the humanistic geography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分类号】:K901
【正文快照】: 人文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上人类社会地理空间性的有机结合,而且探索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时间性的有机时段演化。我国人文地理学大师胡焕庸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将人文地理学称之为“动感发展的科学”。人受地之影响,地也受人之影响,人的意志、智力与才能与我们成长的地理环境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清硕;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1期
2 段杰;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J];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3 鲍觉民;;发刊词[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4 王恩涌;周一星;秦勇;;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概况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91年02期
5 吴建藩;;德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6 ;英国地理学者协会[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7 孟春舫;教学、科研齐飞──人文地理学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8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记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及其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98年03期
9 薛德升;何深静;李志刚;;“中国与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10 邬翊光;;介绍一本新书——《文化社会与空间》[J];人文地理;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和尺度视角下的人文地理学要义再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龚胜生;;5W: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框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孙峰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陈庆江;;《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和地名学内容[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5 孙峰华;王富喜;林文杰;孙继凤;;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孙峰华;;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会远;;中国水利问题的人文地理学思考[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丁四保;;地理学的扰动问题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李蕾蕾;;人文地理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框架:ASTAD框架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刘艳飞 肖丹;贾绍凤:我是一个幸运的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2 徐峙;吴传钧:双脚量神州 一心为强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刘兰 陈澄;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科学与人文当代最重大课题之一[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梁懿娴;为中国喝彩[N];国际商报;2008年
6 通讯员 程君平 王文 记者 胡晓军;鄱阳湖古名有新说[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什么是“生态环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王晖邋通讯员 赵成顺;河大新增两个博士点[N];河南日报;2008年
9 丁全利 潘云唐;地理学中看土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洪悦浩 杜丽玲;定下“航向”奋起直追[N];汕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石艳;实验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地理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大路;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D];复旦大学;2007年
7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陈俊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丽蔷;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沈涛;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光辉;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阳;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5 汤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材人文地理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戈洁琴;香港迪士尼乐园—被其策略建构的中国人的“呵护场所”[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谌群芳;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孙艳娟;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甜甜;北京与东京城市色彩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丁冠蕾;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1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2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