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断裂——论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柯尔施 理论与实践 唯心主义 意识形态化 唯物主义 观念革命 卢卡奇 实证化 实践活动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柯尔施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他提出没有纯粹抽象的实践,认识并不是对现实消极反映的现实副产品,理论为实践提供着前提和动力,观念革命不仅是整个社会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革命和政治斗争的策源地。据此,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而导致的观念革命的缺失,是无产阶级思想被禁锢、国际工人运动屡屡受挫和失败消沉的主要原因。然而,柯尔施通过强调"理论"一方,把"唯心主义的能动性"还给了马克思主义,但另一方面,他又必然导入"实践"的优先性,葬送掉理论的独立性和反思性。
[Abstract]:Kirsch highly emphasizes the internal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e puts forward that there is no pure abstract practice and that cognition is not a by-product of the negative reflection of reality, and that theory provides the premise and motive force for practice. The idea revolution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whole social revolution, but also the birthplac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and political struggle. The lack of the idea revolution caused by positivism and ideology is the main reason why proletarian thought is imprison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movement is frustrated and frustrated. However, by emphasizing the "theory" side, Kirsch emphasizes the "theory" side. "the initiative of idealism" is given back to Marxism, but on the other hand, he inevitably introduces the priority of "practice" and destroys the independen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基金】: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困境和出路”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CZX002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
【分类号】:K928.75
【正文快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与卢卡奇几乎并驾齐驱。柯尔施在反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中,与卢卡奇共同开启了与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即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两人秉持着不同的思考视角,得出了观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哲学系举办《西方马克思主义》讲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杜任之;;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批判的方法论问题的几点意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周国平;;现代西方哲学的动向和评价[J];哲学动态;1980年01期
4 ;书讯[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11期
5 程绮华;;上海市哲学学会举行1980年年会[J];哲学动态;1981年03期
6 胡义成;;简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7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01期
8 丁学良;从马克思人性概念的歧义性看他同传统人道主义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9 莫明;读《西方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1982年08期
10 朱虹;;有意义、有远见[J];读书;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治经;;毛泽东美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比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2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仁香;;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直面现实[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初探[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德勤;;人学与当代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亮;炼狱之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田忠辉;美学的新贡献[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赵国新;《狱中札记》与英国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7 周文彬;三本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返本开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2年
8 严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碰撞[N];广西日报;2002年
9 孙玮 张国良 吕新雨 陆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张旭东 胡亚敏 杨厚均 钟鲲;杰姆逊:尚未打开就已合上的书?[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晓慧;“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5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庞璃;格雷厄姆·默多克文化—经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海龙;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学说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守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星;从马克思主义看马库斯的技术价值思想[D];山西大学;2003年
5 郭丽双;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问题的根源探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朱志萍;论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东华尔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金山;萨特的“文学介入说”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46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4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