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古时代石城莫愁与大堤艳姬的历史表征与历史本相

发布时间:2018-01-25 14:18

  本文关键词: 中古时代 石城莫愁 大堤艳姬 历史表征 历史本相 出处:《史学月刊》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a typical and changeable symbol of "Mo sorrow", the archetype of its original character is the kabuki of Shiche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Kabuki Mo sorrow is also active in the Han River dyke Yan Ji group members. Shiicheng Mo worry individual Dadi Yan Ji group.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cultural landscape is due to the common formation of many historical elements. Since the pre-Qin Dynasty, Xiangmian region of Han River embankment. The folklore of women in Chu and the imaginary complex of gods in the memory of the region provid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Dadi Yan Ji group.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onvenient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the parties in Xiangmian region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barbarians from the south to move northward, and the Huren in the northwest moved frequently to the east, and the local specialty Yicheng wine gradually gained a reputation. Finally, it led to the formation and familiarity of the Dadi Yan Ji group, and its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 Mo Zu Nu, gradually became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literati chanting and remembering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
【分类号】:K24;K901.6
【正文快照】: 莫愁或称莫愁女,作为上自南朝、下迄明清乃至现代的典型而多变的文学形象与人物传说,历代有关的诗词曲赋既多1,古往今来的民间故事也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2。而粗略梳理这些文学形象与传说人物,即可感知其地域播迁的广泛、形象演变的复杂、传说版本的纷繁各异。要而言之,文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箫白;;莫愁湖与南京徐氏考述——以“胜棋楼”传说故事的编造为中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刘航;;莫愁故事演变的三部曲[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建筑与传统村落环境意象研究——以闽东寿宁尤溪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2 穆宏宇;段晓芳;;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眼泪敷陈[J];长城;2011年02期

3 杨发鹏;;近二十年来国内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毕庶春;;博综出新 别开生面——王立教授《武侠文化通论续编》读后[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张越;张要登;;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6 李双芹;;试论庄周故事剧的发展流变[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郝军;;试论中国古筝流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方珂;;唐宋时期的四川历史地理环境与大足石刻的形成[J];长江文明;2011年01期

9 熊飞宇;;《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郑孝观”(宾于)注释补正[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苏东来;;孝感乡几个问题的考证[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安琪;;中国南方“汉臣赐鼓”传说的成因及流变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发鹏;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7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9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由迅;南宋荆襄战区军事地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路明;抗战时期湖北省国统区粮食管理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佟永华;说书艺人扎拉桑及其《霸王故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寅竹;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钱秉毅;明代云南汉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学;2011年

8 付伟安;山东淄博孟姜女传说的传承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静;上王庄村孟姜女故事调查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焦甜甜;四川、两湖、江西地区唐五代诗歌用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媛;艺术明珠——敦煌[J];初中生辅导;2004年10期



本文编号:1463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63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