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疆域的轮廓——佛兰芒地图学派与晚明舆图交流初考

发布时间:2018-01-28 20:53

  本文关键词: 艺术与科学 佛兰芒制图术 舆图传统 水纹 出处:《文艺研究》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欧洲和中国地学的规模化交流出现在晚明时期。在西方地图学传入之前,中国舆图绘制有长期独立的发展体系,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后对中国舆图的表现带来了影响。佛兰芒地图学派的科学地图在16世纪末进入明人的视野,传教士们绘制和明人摹刻的地图呈现出微妙的互动。诸多朝臣和重要学者都极为关注西来地图,他们以开放的姿态审视不以明帝国作为世界地理中心的"世界地图",并将它们纳入自身的学术研究之中,这时的中文典籍中出现了丰富的域外地理图谱。此外,晚明地图中不同样式的水纹描绘也成为文化交流的微观见证。
[Abstract]:The large-sca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occurr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artography, Chinese map drawing had a long-term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ystem. After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hey had an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p. The scientific map of Flemish map school entered the vision of Ming people at the end of 16th century. The maps drawn by missionaries and imprinted by Ming people showed subtle interaction. Many courtiers and important scholar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Western maps. They took an open look at the "map of the world", which did not regard the Ming Empire a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geography, and incorporated them into their own academic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water patterns in the map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lso became the microscopic witn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课题“欧洲科学对明代地图艺术的影响”(批准号:12ZS09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3;K992
【正文快照】: 在明万历时期,耶稣会传教士携带欧洲地图进入中国。尽管此前中国舆图发展自成体系,比较稳定并较少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然而西方地学的迅速崛起和东西交流的活跃,致使晚明时期的制图活动不可避免地被放置于全球视野之中。有趣的是,同时期中国舆图的传统与绘制表现①对欧洲地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婉如;薄树人;郑锡煌;王绵厚;曹者祉;周铮;姚义田;赵金敏;胡铁珠;;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J];文物;198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宏斌;;秦汉时期的中印交通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 刘亚轩;;明清之际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葡萄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梅晓娟;周晓光;;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的天主教化倾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李正焕;;明代中外科技交流及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7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欢理论观照中国古典喜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贾庆军;;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之历史背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葛桂录;;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中国神话”的解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孝鸿;;滕固的汉代艺术研究——兼谈汉代艺术的外来文化成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黄启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郭声波;;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金国平;吴志良;;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7 庞乃明;;从对欧称谓看明人欧洲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罗福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简论[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马自毅;;简论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萌生和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宋芝业;;关于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若干问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晓军;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6 管亚男;《律吕正义.续编》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长江;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空间伦理的继承[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展;邢s犛朊鞔官琳秸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建东;中、法古典装饰艺术最后的辉煌[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昌;;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与科学[J];艺术教育;2008年04期

2 陈奕纯;;他们的艺术人生——与“华工”学子谈艺术与科学[J];安徽文学;2008年10期

3 江晓原;刘兵;;艺术与科学:能够相通或融合吗?[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4 陈孝英;;艺术与科学:正在迎面走来的两极[J];文学自由谈;1986年03期

5 卢新华;走进艺术与科学创造的深境——关于《物之道》和《生之欲》两性雕塑作品创作之思[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01期

6 张国权;;艺术与科学[J];美术大观;2007年09期

7 ;信息时空[J];装饰;2006年08期

8 ;李瑞环出席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开幕式并参观展览[J];装饰;2001年04期

9 ;2008—2009年度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征集通知[J];美术观察;2008年12期

10 沙磊;彭锋;;让艺术与科学携起手来——关于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的对话[J];中关村;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光召;;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董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二十一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董中锋;;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化力因素[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4 张志强;万婧;;美国出版研究生教育略述[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史雯;;视觉艺术融入幼儿科学主题活动的探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永亮;;论编辑在出版企业中的轴心作用[A];论责任编辑的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C];2000年

7 孔庆尊;;“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民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罗哲文;;世界建筑的民族特色及其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流[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9 高红樱;;科技发展中的影视艺术保护[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宁;《艺术与科学 》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美术学院 付志勇;艺术与科学携手走过的五年[N];新清华;2004年

3 中国科学院 吴全德;艺术与科学:彼此隔绝的世界?[N];学习时报;2001年

4 杨志达;艺术与科学[N];西藏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洪波;《艺术与科学》出版研讨会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记者  程曦;艺术与科学再度携手的盛会[N];新清华;2006年

7 李燕;我看艺术与科学[N];中国艺术报;2002年

8 曹意强;艺术与科学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田君 海军;关于“艺术与科学”[N];文艺报;2001年

10 施平;何为艺术与科学[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勋祥;基于虚拟现实的驾驶模拟器视景系统关键技术与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汤军;造物中“情”、“理”二元关系的理论构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钟虹滨;自由与创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常志刚;基于光视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玉龙;浅析古代壁画中水的运用、形式及寓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廖云;在困境与蜕变中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荆晶;IT时代大学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慧;艺术与科学互组的综合性教学探索与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城;从行为维度看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D];浙江大学;2008年

6 全进;论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与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曹永俐;中华瑰宝名扬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8 许洪超;传统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韦艳丽;多媒体艺术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于兰英;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1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71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d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