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04 14:38

  本文关键词: 城镇发展 动力机制 耦合关系 黑河流域 出处:《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后城市再度复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牧业的消长与进退、人口迁移与聚集、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城镇发育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又蕴含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正负效应:汉民族的西扩—统一的国家—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业繁荣—气候暖湿—城镇发展;少数民族东进—地方割据—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牧业扩张—气候干冷—沙漠化扩大—城镇衰退.其实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下,对优势生存空间的争夺.
[Abstract]: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city is a complicated and lengthy process, is the civilization factor accumulation agglomeration,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e city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has experienced five stages: the embryonic city before the Qin Dynasty, the Han Dynasty foundation period, sixteen period,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econd peak. Period of decline since the Song Dynasty, until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ity revival. In this process, immigra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retrea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ow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mong them, it contained two interlac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West Expansion - unified country - stabl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mmigration - agricultural prosperity - - moist climate urban development; ethnic minorities in East - local separatism- Complex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 Animal Husbandry - expansion - dry and cold climate desertification expand urban decline. Its essence is in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thnic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advantage of living space compet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3) 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9108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区项目(OSXSH010)资助
【分类号】:K928.6
【正文快照】: 1历史过程城镇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时,聚落的形成,自然环境往往起着决定作用,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优劣基本一致.河西走廊原始的居民点大致可分为游牧民族的相对定居点和绿洲中农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钟巍,舒强,熊黑钢;塔里木盆地南缘尼雅剖面的孢粉组合与环境[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3 张振克,吴瑞金,王苏民,夏威岚,吴艳宏,瞿文川;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J];湖泊科学;1998年02期

4 朱宏斌,郭向平;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武弘麟;历史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演变过程[J];水土保持研究;1999年04期

6 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2期

7 王乃昂,赵强,胡刚,谌永生;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2003年01期

8 俎瑞平,高前兆,钱鞠,杨建平;2000年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9 吐尔逊·哈斯木,哈斯穆·阿皮孜,海米提·依米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历史时期以来环境变迁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国,钟巍,李Pr;全球小冰期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2 角媛梅,马明国,肖笃宁;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绿洲景观格局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3 刘晓宏,秦大河,邵雪梅,赵良菊,陈拓,任贾文;西藏林芝地区近350a来降水变化及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4 康兴成,程国栋,陈发虎,勾晓华;祁连山中部公元904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5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黑河流域山前绿洲水量转化模拟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6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7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8 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王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9 隗经斌,李云华,古丽巴哈,龚建新;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质量保护及对策[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10 靳鹤龄,肖洪浪,张洪,孙忠;粒度和元素证据指示的居延海1.5kaBP来环境演化[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秦宁生;邵雪梅;时兴合;靳立亚;朱西德;汪青春;;青南高原树轮年表的建立及与气候要素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杰;张强;王小燕;张凯;;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的气候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王思远;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3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4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邹亚荣;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梁存柱;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功能与区划[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8 吴全忠;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开发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周跃志;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10 杨蕤;西夏地理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琦;水资源约束下的银川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2 陶希东;河西走廊生态退化机制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温彦平;西北地区投资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段丽萍;岷江叠溪古堰塞湖与地质环境[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常晓舟;绿洲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持续发展与保护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传胜;基于3S技术的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变化预警线的提取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7 王立国;塔里木盆地南缘4.0 ka来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8 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国霞;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张掖绿洲城镇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越峰;近10,000年来太湖气候与环境变迁的沉积记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赵文智,程国栋;生态水文学——揭示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3 李并成;沙漠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我国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4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5 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6 樊自立;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J];地理学报;1993年05期

7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苏志勇,鲁安新,林清,张海涛;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评估[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8 王建,,刘泽纯,姜文英,董龄祥,朱明哲,高丰;磁化率与粒度、矿物的关系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2期

9 张丕远,葛全胜;气候突变:有关概念的介绍及一例分析—我国旱涝灾情的突变[J];地理研究;1990年02期

10 张振克,吴瑞金,王苏民;岱海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反映[J];地理研究;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振忠;“无徽不成镇”的一个图说[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功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曾谦;近代山西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亚滨;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灵雁;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变迁与重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光建;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杰;道口镇兴衰的历史地理考[D];郑州大学;2009年

5 蔡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惠怡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谷型城镇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王颖;吉林省城镇格局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洋;明清平凉地区城镇体系与内部空间结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昌羽;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0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490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