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方志转型问题再论
本文关键词: 宋代 图经 地记 汇聚 方志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地记—图经—地方志"三阶段论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人们讨论宋代方志转型时,往往偏重图经而忽略其余,似乎南宋以后的地方志乃图经演变而来。本文以地理、人物、职官、选举、艺文五大内容作为方志定型标准,从而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以祥符《州县图经》、《吴郡图经续记》为代表的图经,注重记载职官、艺文等人文内容,积极促进方志转型;同时,以《吴兴统记》、《成都古今集记》为代表的地记在编制牧守题名、艺文志以及登科录上,也对方志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南宋以后的定型方志是由图经、地记汇聚而成,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three-stage theory of "Di Ji-Tu Jing-Local Chronicle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academic circles, when people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y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ronicles and ignore the rest. It seems that the local chronicles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ve evolved. The five major contents of figures, official posts, elections, and artistic writings are taken as the standard of setting local records, thus putting forward a new view, that is, the pictorial scriptures represented by Xiangfu "the Chronicles of Zhou and County"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Wu County's Chronicl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humanistic contents such as official officers, artistic writings, and so o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Wuxingtong Ji" and "the Record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engdu"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itle of pastoral title, the journal of art and the record of registration, also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tereotyped local chronicles were formed from the Tu Jing and the local records, which were the result of their common action.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思政部;
【分类号】:K244;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庆元,陈炜;林娸《闽中记》辑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伟;;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陶新华;关于魏晋南朝中护军、中领军主武官选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3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4 张兴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王涛;刘磐修;;从水利建设审视魏晋南北朝生态农业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6 王世官;杜培响;;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王艳玲;;唐代茶叶经济发展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洪瑞;;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魏隽如;汤倩;;尧文化的发源地、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岳升阳,孙洪伟,徐海鹏;国家大剧院工地的金口河遗迹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炳林;;敦煌写本《往五台山行记》与敦煌地区巡礼五台山活动[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政权的婚姻关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3 孙冬虎;;永定河流域的地质与古人类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郑炳林;;敦煌:晚唐五代中外文化交融与碰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5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7 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杜斗城;许栋;;善无畏来华途经“龙宫”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郭曾p樠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芳;从西汉儒生的被杀看西汉儒学与王权的矛盾[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秋红;郭柏苍及其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文飞;盛唐时期假日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巨欢乐;昭宣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玉国;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曹臻;《淳熙三山志》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娟;隋唐华北地区民间结社与民众佛教信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林;宋代上海方志纂修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北宋)[J];文献;2004年03期
3 朴庆辉;;徐兢与《宣和奉使高丽图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4 黄燕生;;宋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J];中国历史文物;1984年00期
5 刘纬毅;;宋代方志述略[J];文献;1986年04期
6 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三)——两宋公私书目中的地理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2期
7 肖建新;;《新安志》的编纂历程考述[J];中国地方志;2010年04期
8 黄燕生;;宋代版刻地图考录[J];文献;1985年02期
9 陈曦;;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与传承——以崇阳县白泉陂与乖崖祠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肖建新;;《新安志》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价值[J];史学史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英聘;;(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体例浅析[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2 周兴涛;;宋代的武学博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袁冰;石东平;;试论宋代运气学说对方剂学的影响[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曲如意;孙文钟;;试析宋代史料笔记中医药学资料的研究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尚虎珊;;宋代体育文化勃兴引出的启示[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6 方圆圆;寿国础;胡怡红;;多业务汇聚无源光网络动态带宽分配和QoS性能[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杨文新;;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述评[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梁大巍;刘芳;;光纤太阳能传输及高光通量汇聚——在太阳能激光器方面的应用[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杨正文;;同化问题:民国时期国族建构的思想与边疆实践——兼以任乃强先生《西康图经·同化问题》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10 林琳;;从《中原音韵》到《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牙喉音开合口的演变[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符记图经:对“娲皇宫”的民族志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松交;宋代五大名窑展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杨彬镛;宋代浙江的方志地图[N];中国测绘报;2002年
4 健丽;宋代哥窑鱼耳炉与明清仿品[N];中国商报;2002年
5 汪黎明;从宋代酿酒业看瓷器生产[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陈添地;宋代帆船上了国家特种邮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小单;宋代书法卖出天价[N];中国商报;2002年
8 唐奠尧;“贵阳”一名起何时[N];贵阳日报;2006年
9 达侠;宋代的工商杂税[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一文;宋代杂税[N];中国财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D];北京大学;2008年
2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刘缙;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西北大学;2005年
7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晓龙;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韬;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马刚;宋代山水画空间形式分析[D];清华大学;2007年
3 莫军苗;宋代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鹿军;宋代县级公吏职务犯罪考察[D];河北大学;2005年
6 刘慧;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王治华;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8 苗玉勤;试论宋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9 付海妮;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雨容;宋代日记体游记文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2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3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