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

发布时间:2018-02-28 15:49

  本文关键词: ~年 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环境影响评价 学科组织系统 出处:《史学月刊》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78~2008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收获有目共睹,其中也包含了此前阶段学界科研工作的诸多成绩和经验。在取得历史地理学性质归属地理学共识后,作为学科两大基本骨架之一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在1970~1980年代呈现出一种兴盛局面。自从1990年代初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以来,其研究盛况一直延续至今,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反而呈式微之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对象固有的自然或人文性质的差别。就研究本身的动力因素而言,学者们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努力和对历史地理学学术价值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两种相互交织而又风格别具的治学理念。环境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史)、GIS技术、环境史等学科或研究思潮的接续浸润,推动着历史地理学科朝着多样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借鉴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面临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高难度任务,还需要讨论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范式。探讨学界最近30年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评论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方向,树立国际视野,将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学术层次。
[Abstract]:From 1978 to 2008,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were obvious to all, which also includ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 work. As one of the two basic skeletons of the discipline,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 took on a prosperous situatio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On the contrary,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 tends to decline, which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ural or human nature of the object of study to a large extent. As far as the dynamic factors of the study itself are concerned, The scholars' conscious efforts to serve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the academic valu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constitute two intertwined and stylistic scholarly idea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sociology (social history) and GIS technology. The continuous infil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r research trend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and depth.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circle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 task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vergence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need t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nd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nd discuss the research prog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past 30 years.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set up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o push the research work to a higher academic level by commenting on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the dynamic reac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func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 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J];地理学报;1958年04期

2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4 陈桥驿;学论与官论——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J];学术界;2001年02期

5 史念海;前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1期

6 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03期

7 徐卫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良宝;;战国韩魏铭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3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4 王洪瑞;;《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王自明;固碳作用与地质时代的大冰期[J];冰川冻土;1991年01期

6 甄治国;钟巍;薛积彬;郑琰明;刘伟;;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7 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邓辉;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左犀;;鱼藻池的故事[J];北京档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士光;;汉唐长安地区的宏观地理形势与微观地理特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5 王社教;;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古都学研究和发展的开创性贡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孔繁德;;中国长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冯贤亮;;明清江南州县的衙署[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夏春晖;;江淮东部沿海海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串场河[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3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艳;武汉古琴台园林历史演变与造景艺术探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孛鹏旭;清代洮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彬;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辉;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年01期

3 王均,陈向东;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4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报;1955年02期

5 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6 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J];地理学报;1956年01期

7 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J];地理学报;1957年04期

8 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J];地理学报;1962年03期

9 陈吉余,罗祖德,陈德昌,徐海根,乔彭年;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J];地理学报;1964年02期

10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学报;196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投稿须知[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2 侯甬坚;;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3 ;欢迎投寄外国历史地理研究专题论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4 杨天保;;新“港口——腹地”文化模型:广西南流江流域文明史的再发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刘铁程;;汉文历史地理史料中的藏文“都”(mdo)——几处羌、藏语古地名的释名[J];藏学学刊;2010年00期

6 李二苓;;1978年以来的北京史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高国荣;;环境史在欧洲的缘起、发展及其特点[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8 董慧;;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9 尚小明;;近代中国大学史学科系设置考察[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10 丁超;;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姜红浩;张宏;佘国荣;张敬文;张丁;;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历史地理学研究[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宝田;高松凡;苏天钧;;《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汪庆正;;中国钱币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赵劲夫;;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9 马颂梅;;昆明市社科联举办和参与昆明建城124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10 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所所长 葛剑雄教授;历史地理学为经济做些什么[N];经济日报;2001年

3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刘晓嘉;中国历史地理的另种解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具有世界性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侯林莉;一部精光内蕴的厚重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裴国辉;深圳的历史人文地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 侯甬坚;发挥通贯古今的学科优势[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2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郗志群;杨守敬学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4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5 齐晓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杰;道口镇兴衰的历史地理考[D];郑州大学;2009年

7 汪晓鹏;《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地理史料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9 邬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卞建宁;区域建筑文化的历史地理学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7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47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c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