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落演变的岩溶山区小尺度人口数推算方法——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聚落 切入点:小尺度 出处:《热带地理》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从聚落入手,采用聚落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小尺度上建立基于研究区普定后寨河地区的总体情况、地形地貌差异、聚落等级的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空间规模与人口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4个时期独立聚落人口动态数量进行回归模拟。步骤为:1)建立研究区已获取人口数的聚落空间分布规模(面积)与人口数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对研究区聚落与人口进行回归分析,推算出研究区各时期无法获取准确数据的独立聚落人口数;2)建立各地貌区聚落空间规模与人口的线性关系,推算基于地貌类型无法获取准确数据的聚落人口数;3)考虑聚落空间规模的等级效应,将研究区各时期聚落按空间分布规模划分为高、中、低3个规模等级,计算不同等级内已获取人口数聚落的人均聚落面积,然后推算未知人口数聚落的人口数;4)在上述三种推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平均法计算各时期每个独立聚落人口数。通过对比县志、人口资料和实地调查,证明通过聚落与人口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推算聚落人口数是基本有效的、准确的。
[Abstract]:Using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source, starting from settlement, using settlement survey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uding Houzhai River area in the study area, topograph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re established on a small sca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scale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regression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number of independent settlement population in four periods is carried out. The step is: 1)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cale (area)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ttlement and pop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settlement population that can not obtain accurate data in each period of the study area is calculated. (2)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scale of settlement and population in each geomorphological area i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rank effect of settlement spatial scale, the settlement in each period of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cale: high, middle and low scale. Calculate the per capita settlement area of the acquired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and then calculate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known population settlement 4)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ree projections, By comparing county records, population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t is prov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ttlement and population is basically effective and accurat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农业生态与乡村发展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3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4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YJCZH120)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SY字(2011)3076号]
【分类号】:K901.8;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2 王磊;蔡运龙;;人口密度的空间降尺度分析与模拟——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3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4 叶靖;杨小唤;江东;;乡镇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格网尺度效应分析——以义乌市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陈红娟;彭立芹;冯文钊;;基于GIS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方向性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6 王雪梅;李新;马明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以黑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7 宋国宝;李政海;鲍雅静;吕海燕;高吉喜;王海梅;许田;程岩;;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07年S2期
8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定量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9 杜本峰;张耀军;;高原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毕节地区的Panel Data计量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11年05期
10 白晓永;熊康宁;李阳兵;兰安军;;喀斯特山区不同强度石漠化与人口因素空间差异性的定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李营刚;蒋勇军;单楠;;基于RS·GIS的重庆南川市石漠化现状及敏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基于分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单产空间化模拟——以吉林省玉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王宏远;韩志敏;刘子琦;;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罗昆燕;;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功能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7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9 刘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林丽艳;卜风贤;;浅谈传统乡村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J];北京农业;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彬;;基于3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云刚;王丰龙;;非线性城市化中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方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曾群;喻光明;杨珊;赵帆;罗秋月;林冬梅;;基于RS/GIS的汉江流域中下游生态安全预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起伟;熊康宁;兰安军;;基于3S的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白晓永;熊康宁;苏孝良;;中国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俞布;潘文卓;宋健;葛小清;张玮玮;;杭州市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9 马利波;马和;张远景;;基于宏观尺度中国城市化阶段划分的再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奕;邓巍;;古村落集群的文化机制分析——以沁河古村落集群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祝爽;我国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少武;社会学视域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马珂;社会学视域下呈贡大学城周边聚居变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小冬;乌昌地区民汉杂居乡村聚落景观设计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君沂;基于闽台对比的人力资源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秋燕;吴良林;;喀斯特石漠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定量研究——以广西都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3 杜国明;张树文;;面向防洪救灾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以扶余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路洪海;章程;;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5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6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7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8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李少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的基本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3期
10 路云阁,许月卿,蔡运龙;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果;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2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郑文武;;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胡最;刘沛林;;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J];人文地理;2008年06期
4 韩茂莉;张f愇,
本文编号:1561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6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