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地理学中的区域综合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地理学 切入点:区域综合研究 出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点。随着区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跨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学科发展趋势,我国的区域综合研究势在必行。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当今研究现状亟须区域综合研究的根本性突破,才能更好地为全球层面上的全球环境变化、国家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区层面上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推动地理学理论创新,真正实现黄秉维先生所倡导的"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基础上综合"的方法论应用。最后,依据我国地域特征,拟定8个典型区域作为近期综合研究区,并提出加快研究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的倡议。
[Abstract]:Comprehensiveness and regionalism are th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geography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urgently need the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be better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global leve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vic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geography theory and truly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guidance analysis" advocated by Mr. Huang Bingwei.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 eight typical regions are proposed as the recen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rea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speeding up the study of Yungui plateau karst area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B2006-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415101)
【分类号】:K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倪绍祥;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3 郑度;面向建设实践,促进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4 吴传钧,张家桢;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5 冷疏影,宋长青,赵楚年,郭廷彬,闫广建;关于地理学科“十五”重点项目的思考[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6 任美锷;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宋长青,冷疏影;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9 杨勤业,,郑度;关于陆地系统科学的若干认识[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10 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耀闯;周旗;;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认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2 郁耀闯;周旗;徐春迪;;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村居民的灾害感知差异分析——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3 杨艳娟;任雨;杨德江;刘淑梅;李明财;;1951~2008年天津市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徐文龙;南极月;冷宏杰;宋德军;;北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5 胡利平;乔艳君;刘晓强;安晶;李建国;;天水优质花牛苹果气候资源评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6 王位泰;王润元;张天峰;蒲金涌;黄斌;;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7 韩彦军;;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张成娟;王延朝;常禹;;1961~2006年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9 饶刚顺;肖立中;田晋元;黄忠林;杜尧东;陈新光;唐湘如;;不同播期对广东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0 张月丛;张才玉;成福伟;孟宪峰;杨依天;;承德市近58年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淑卿;赵来;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A];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蔡运龙;;2020年中国地理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2004年
5 倪绍祥;;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樊杰;许豫东;陈澄;林培英;袁孝亭;高俊昌;;中国的地理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结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占仓;;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小侠;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衡;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洪灾孕灾环境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王定勇;汞在酸沉降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行为[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连环湖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沉积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志军;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3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白彩云;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游小敏;资兴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潘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小艳;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D];鲁东大学;2011年
8 杨格格;基于GIS的吉泰盆地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满海波;基于LEAP模型的吉林市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度;面向建设实践,促进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2 黄秉维;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J];地理学报;1960年03期
3 吴传钧,张家桢;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4 宋长青,冷疏影,吕克解,赵楚年,郭廷彬,吴关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理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框架[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5 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以仁义往来,唯学问始终——黄秉维先生生平[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7 任美锷;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9 严登华,王浩,王建华,何岩,邓伟,翟金良;国际水文计划发展与中国水资源研究体系构建[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闫小培,林彰平;近期西方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上)[J];地理学报;1935年03期
2 竺可桢;中国地理学术讨论会开幕词[J];地理学报;1954年04期
3 陆诚;关于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J];地理研究;1992年03期
4 杰克 F·威廉斯;章昌义;王兴中;;台湾省的地理学现状[J];地理科学进展;1987年02期
5 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蔡宗夏;;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领军人——庆贺吴传钧院士90华诞[J];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7 满志敏;中国地理学会黄土高原历史地理暨历史地图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召开[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8 赵荣,徐象平;王成组教授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地理研究;1988年03期
9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J];人文地理;2008年01期
10 柴彦威;;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三载结硕果[J];人文地理;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云刚;;地理学的政治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谏议[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中国地理学会简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前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廖克;;中国地图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华诞[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活动组织机构[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国友;;百年沧桑 世纪辉煌——写在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前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学术会议的论文集目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附件2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届学术会议与论文集目录[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9 祝炜平;;遥感考古——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2000-2004)委员名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方云静;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N];新疆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段佳;回顾奋斗历程 谋划未来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胡浩;中国地理学会迎来百年庆典[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王硕;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声音指日可待[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张文江;南京大学组建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蔚如;我校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N];新清华;2010年
7 记者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亟需加强[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游雪晴;全球变化研究要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N];科技日报;2010年
9 黄辛;中国应大力加强全球变化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记者李含;徐冠华做客清华论坛 展望中国全球变化研究[N];新清华;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3 魏明建;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贾志斌;不同温度梯度及其水热组合对温带草原群落与共有种的影响及其响应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1年
6 李应林;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刘丹;黑龙江省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宗宇;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中古环境信息研究地下水资源演化[D];吉林大学;2001年
10 张建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梅;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9年
2 蒋伟;全球变化背景下辽宁省自然灾害发展趋势[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施美娟;彭阳剖面800K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4 范晓峰;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向培;基于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南极冰盖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郑海霞;大连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宽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金光华;“3S”技术支持下的贵州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海龙;近五年来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8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8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