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人文性及其中国际遇
本文选题:历史地理学 切入点:学科属性 出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内学界纠结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而西方学界则普遍认同该学科的人文性。历史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母体"孕育出的人文性有其萌发及固化的过程。建国前,历史地理学人文性观念已在国内传播。建国后,受到照搬苏联地理学体系的影响,历史地理学人文性被剥夺,并被分为自然和人文两部分。人文地理学复兴之后,出现了历史地理学人文性的回归趋势,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重新认识历史地理学的人文性,有助于认清该学科的固有传统和未来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in China are entangled in the subject attribut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while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agree with the humanism of this discipline. The humanism that historical geography gestates from the "mother body"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has its own process of germin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cept of humanism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has been spread in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luenced by copying the system of Soviet geography, the humanism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was deprived and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ture and humanism. After the revival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The return trend of the humanism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has appeared, but it has not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ism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helpful to recognize the inherent tradi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基金】:《清史地图集》与清代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基金项目(12XNQ01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张同铸;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人文地理学[J];地理学报;1956年01期
3 姚檀栋;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芬;从气象学角度探讨五运六气学说的科学性[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2 施雅风,任炳辉;中国冰川研究发展简史[J];冰川冻土;1983年01期
3 段克勤,姚檀栋,蒲健辰,孙维贞;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川积累量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温度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4 王立国,钟巍,李Pr;全球小冰期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5 吴锦奎,丁永建,王根绪,沈永平;同位素技术在寒旱区水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冰川冻土;2004年04期
6 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兼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综合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柴彦威,龚华;城市社会的时间地理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邓辉;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王静爱;中国“西部区”范围及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景贵飞;;产业扩张阶段的地理信息应用分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社教;;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古都学研究和发展的开创性贡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Peking University The Sixth Reconnaissance and Exploration Group,Jiangsu Province;苏北地区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六辑)[C];197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永;中国麻黄属植物的分类—兼论麻黄属的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5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陈广恩;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9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柳敏;论唐政府的救荒[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伟;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巨鹏;旅游空间布局整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立国;塔里木盆地南缘4.0 ka来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8 王彩红;康雍乾时期河北地区的农业灾害与农民的经济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超;区域二元结构体系构建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韩国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旅行社企业空间扩张模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姚檀栋,焦克勤,章新平,杨志红,L.G.Thompson;古里雅冰帽冰川学研究[J];冰川冻土;1992年03期
2 张印堂;中国人口问题之严重[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3 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上)[J];地理学报;1935年03期
4 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5 姚檀栋,焦克勤,李忠勤,施维林,李月芳,刘景寿,皇翠兰,谢超,L.G.Thompson,E.M. Thompson;古里雅冰帽气候环境记录[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7期
6 姚檀栋,焦克勤,杨志红,施维林;古里雅冰芯中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B辑;1995年10期
7 马霭乃,张延龙,刘庆生;柳河地区土壤侵蚀定量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90年01期
8 马霭乃,林逸,姚金刚;土壤侵蚀因子的信息提取及建模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1990年03期
9 侯仁之;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绿洲的个案调查之一[J];中国沙漠;1981年0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天胜,曹诗图,陈国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J];人文地理;2001年05期
2 李国平;薛梅;;21世纪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新挑战[J];中国市场;2010年44期
3 任维伟;;历史地理学知识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4期
4 朱立巍,马耀峰;地学新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Hans-Jurgen Nitz,姜道章;1952-1992年德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6 徐强;;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5期
7 郑威;;“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考古;2008年04期
8 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成一农;;200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10期
10 菊地利夫 ,辛德勇;历史地理学的构成——《历史地理学导论》选载之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李宝田;高松凡;苏天钧;;《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劲夫;;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尹钧科;;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陈桥驿;;比较城市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隗瀛涛;;序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晓嘉;中国历史地理的另种解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具有世界性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侯林莉;一部精光内蕴的厚重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殷贝;关注历史也是关注未来[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书评人 媛媛;第一手资料呈现中国历史环境变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4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杰;道口镇兴衰的历史地理考[D];郑州大学;2009年
6 姜小军;清代陕南会馆的历史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琳;紧张与亲密: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杨强;资源与城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2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1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