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
本文选题:十三行 切入点:地名文化 出处:《热带地理》2013年06期
【摘要】: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已构成一个时空大系统,虽然当时地面上的历史建筑较少,但遗址地名可考,后续相关建筑很多。研究"十三行"地名,不仅可了解其产生、沿袭和变革情况,还可鉴识遗址环境参照物及所涵丰富的中外贸易关系史。为培育广州世界文化名城,亮出"十三行"国际名牌,构建国际性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项目。文章梳理了有关"十三行"的主要地名系列,分析了"十三行"地名文化的构成特色,揭示了其沿江近水的分布规律和时空传播的文化功能,提出了保护运用"十三行"地名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Abstract]:The "thirteen lines" geographical names culture in Guangzhou has formed a large system of time and space. Although there were few historical buildings on the ground at that time, the place names of the ruins could be examined, and there were many related buildings in the follow-up.The study of "Thirteen lines"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its origin, succe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identify the environmental reference of the site and the rich history of Sino-foreign trade relations.In order to cultivate Guangzhou's famous cultural city in the world, to display the "thirteen lines" international famous brand, to construct the international "thirteen lines" commercial port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geographical names series about "thirteen lines", analyzes the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rteen lines" geographical names culture, and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space-time communication along the river.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lace name culture of "the Thirteen row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08GI-02) 广州十三行研究基地成果之一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宏烈;夏建国;;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J];中国园林;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玉,刘正刚;晚清火灾及防御机制探讨:以广州为例[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2 刘静;;英华书院与晚清编译事业[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李百浩,黄亚平;历史·风景·街市·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4 蒋建国;晚清广州茶楼消费的社会话语[J];船山学刊;2004年04期
5 魏立华;闫小培;刘玉亭;;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6 柳岳武;;近世西方视角下的大清王朝[J];东南学术;2006年06期
7 吴水金,陈伟明;明清澳门人口变化的历史状况与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2年03期
8 夏泉,徐天舒;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9 曾昭璇,王为,朱照宇,欧阳婷萍;论珠江三角洲河网的人为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10 袁婧;;船上的广州——源自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视阈[J];都市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2 陆琦;郑洁;;广州古园林札记[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2 张星;明清时期岭南笔记医学史料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翔;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吕铁贞;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8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牟晓林;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人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新茹;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6 林焕鹏;清代广州府自然灾害与防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朱晟;岭南现代园林文态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陈哲舜;伍家园林[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芮俊杰;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李小瑞;谭溥《四照堂集》整理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2 苏开君;;浅析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J];广东园林;2010年06期
3 王肖宇;陈伯超;毛兵;;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研究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赵文斌;;珠江口沿岸古炮台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1999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名时难别亦难——难说再见了安徽地级巢湖市会永留人们美丽记忆中厚重的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11年08期
2 司徒尚纪;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J];岭南文史;1997年03期
3 刘冉;城市广场地名景观文化的差异[J];中国地名;2005年03期
4 郭晓琳;;齐鲁地名文化与文化品牌的建设[J];中国地名;2010年03期
5 ;欢迎订阅[J];中国地名;2010年04期
6 李明,季为群;运用地名学知识记述好续志中的地名文化[J];中国地方志;2003年05期
7 尹卫国;;“复活”老地名是激活城市文化的“血脉”[J];文化月刊;2007年10期
8 张晓宇;王彦颖;;地名规划探析[J];中国地名;2009年12期
9 靳振恒;闫国风;;上党地名文化探微[J];沧桑;2007年02期
10 张碧波;大连地名文化刍议[J];中国地名;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求龙岗村镇住宅新模式[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钟勇军;许淼;凌华;;浅谈兰花资源的开发与保护[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蓝楠;;构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制度[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常宏伟;;WINDOWS2000/XP下的端口读写操作[A];2006年全国LED显示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佟宇帆;;云南省土沉香保护探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永敏;;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沙丽清;郭辉军;;云南古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阿丽塔;田玲;;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策略[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欧小平;范卓敏;翟敬宇;;浅谈紫竹院公园几种耐旱节水地被植物的保护与应用[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立明;张辉;;白洋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是谁惹的祸(地名文化谈)[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曾露;地名文化:印记在时间长河中的文明[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实习生 朱彬 记者 胡冰心;地名命名,将更关注文化保护[N];镇江日报;2010年
4 完颜平;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N];光明日报;2010年
5 伍朝明 罗旺水;宁化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N];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未雪;被“复活”的无锡老地名[N];无锡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张伟 刘金伟;保护老地名,我们在行动[N];德州日报;2011年
8 梁朝文;布依族地名与稻作文化渊源探析[N];贵州民族报;2011年
9 记者 马钧;海南着力抢救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N];青海日报;2008年
10 赵晓林;老地名不再随老街巷改造而消失[N];中国社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可欣;论隐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4 满洪杰;人体试验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罗本德;上市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刘媛;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章小宁;宽带通信网中Valiant负载平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郭宏波;野生与栽培党参遗传多样性及其保存和保护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志程;糖耐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俊;论商业标记权的竞争法保护[D];湘潭大学;2005年
2 林银巧;论我国零售店址资源保护[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季凌云;论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申明宏;论精神病人的法律保护[D];苏州大学;2006年
5 丁中群;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保护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7年
6 单体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立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8年
7 刘宁;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限制与保护[D];复旦大学;2009年
8 王鹏程;世界遗产的国际法保护[D];兰州大学;2009年
9 王蕾;论刑事诉讼中自然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郭剑伟;论股份回购中的中小股东保护[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0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