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史学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地理基础
本文选题:历史进程 切入点:地理基础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摘要】:历史学和地理学可能交叉整合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地理历史学。地理历史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集团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包括稳定的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变迁的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求阐明人的集团的历史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统一性,以揭示出客观存在的“地理—历史”规律。中国地理历史学应主要研究受宇宙环境影响的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作用问题,以揭示出“中国的地理—历史”规律。基于这样的粗浅的理论观念,我们将在前辈学者的具体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历史学的角度简要地探讨和阐述中国古典文明的诞生、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历史上的农牧冲突和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等四个问题。
[Abstract]:History and geography may intersect to form a new branch-geography history.Geography history mainly studies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group,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stabl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historical process.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relation or unity between the historical behavior of human group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 of "geography-history" that exists objectively.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China", Chinese Geography History should mainly study the effect of modern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on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smic environment.Based on such a superficial theoretical concept, we will briefly discuss and expound the birth of Chinese class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long-term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tudi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scholars.The conflict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n Chinese history are four problems.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050022,02BJY018)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D0028R) 软科学基金课题(2005RK21)
【分类号】:K9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玉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应用理论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7年03期
2 佘正荣;从社会-自然巨系统的整体性关系把握历史规律[J];哲学研究;199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秀虹,李适宇;耗散结构理论在环境承受阈研究中的应用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张雪萍;杜富华;;生态学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与协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3 潘玉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潘玉君,武友德;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J];人文地理;2002年05期
5 彭新武;社会规律之辨[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6期
6 叶泽雄;郭广平;;社会历史规律研究综述[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李金兵;韩玉启;;ECS与SRS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基于资源熵视角[J];信息系统工程;2009年11期
8 杨秀虹;;耗散结构理论在环境承受阈研究中的应用初探[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9 潘玉君,王学良,陈白桦;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潘玉君,刘荣,王斌;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车越;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的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楚海林;基于熵的工业生产环境影响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臧立娟;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樊潇;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欣欣;港口可持续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王晓玲;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杏村;能源约束下的云南省未来工业主要行业选择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玉君,王丽华;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建──兼向余谋昌先生请教[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3 潘玉君;;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年02期
4 李天瑞,潘玉君;人类活动的地理学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09期
5 潘玉君,李天瑞;困境与出路─—全球问题与人地共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06期
6 潘玉君;中国北方古代文明的地理基础——读《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影响历史进程的巨人——将帅卷》霸气登场![J];意林;2009年21期
2 ;《影响历史进程的巨人——将帅卷》隆重上市![J];意林;2009年22期
3 葛益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09期
4 萨特;潘培庆;;历史进程[J];法国研究;1985年02期
5 蔡建境;盛唐诗人的“时空焦灼”[J];学术界;1988年04期
6 龚书铎,杨玉圣;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进程[J];世界历史;1990年04期
7 马正林;论西安城址选择的地理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熊盼利;;让永恒的爱情再次鲜活[J];法制资讯;2011年07期
9 严维明;现代英语中名词+名词的两类结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10 闻一;“一国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历史进程[J];世界历史;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士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2 宋筱改;;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郑志飚;刘飞;;改革开放30年来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占元;燕芳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5 徐志宏;辛国安;;从历史进程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6 朱孔来;郝春霖;花迎霞;;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7 董玉明;韩少玲;刘风茂;;青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基础[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8 董正华;;科学、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与“未来景象”[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徐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樊杰;许豫东;陈澄;林培英;袁孝亭;高俊昌;;中国的地理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结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征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1年
2 张学森;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梅传众;继续当好全国开发区排头兵[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4 记者 张丽华;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四次常委会[N];威海日报;2008年
5 张焱 记者 崔冰;友谊建成我省唯一一座弘扬“五地文化”精神博物馆[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6 董晓宇;在伟大历史进程中行进的广西地方立法[N];广西日报;2011年
7 ;记录历史进程 书写重大变迁[N];本溪日报;2008年
8 ;让中国活跃起来的决定性一招[N];泰州日报;2008年
9 朱秀月;深刻领会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N];湘潭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时磊;见证两大历史进程汇流[N];国际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接受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立影;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万建武;从党的重要文献编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姚巧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姚军;奋斗论[D];苏州大学;2011年
9 郝方f ;刑罚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圆圆;新世纪我国地理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与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冬梅;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反思[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4 冷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金东生;1920年前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中国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泽强;中国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柯娟;试论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现状和改革构想[D];郑州大学;2003年
8 蔡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总结[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向利;《民族画报》《中国民族》《中国民族报》的历史进程、生存现状及未来走向[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朱继平;鄂东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0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