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的综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1 09:42

  本文选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通论性著作 ; 参考:《史学史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近30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在内容结构上日趋全面,呈现出从"自然"到"人文"的重心过渡;在著作性质上多种并存,大致可分为总结、研究与总结研究三类;在编写体例上各有短长,可分为专题、断代、区域与专题区域四类;在表现形式上渐趋多样,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教学功能上日渐完备。同时,通论性著作的编写实践亦触及到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取向、治学理念、研究路径与呈现方式等诸多方面。未来通论性著作须进一步完善文本、优化结构。重视著作内容的全面性和学术性、编写体例的创新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功能的完备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历史地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Abstract]:The general work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a sign of the maturity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eneral work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in content structure, showing a transition from "nature" to "humanism", and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ummary, research and summary study.In the writing style each has the short strength, may divide into the special topic, the dynasty, the region and the special topic region four kinds; in the expression form is gradually diverse, the picture and the text luxuriant, mutua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teaching function day by day complete.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ing practice of the general works also touches on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idea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path and the way of presentation and so on.The future works of general theory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tex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Only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academic natur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works, the innovation of the writing style, the diversity of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a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eed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be better me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读书;2006年09期

2 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1期

3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蓝勇;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的理念和现实关怀[J];史学月刊;2004年04期

6 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J];史学月刊;2009年04期

7 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J];学术月刊;1982年11期

8 吴宏岐;;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6年03期

9 丁超;;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王开队;;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启示[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5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建筑与传统村落环境意象研究——以闽东寿宁尤溪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7 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张士尊;;“辽水”原为“潦水”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10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8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寒冰;龚景瀚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兼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综合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邓辉;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年01期

4 赵玉馨;试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J];城市问题;1983年01期

5 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6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J];地理学报;1955年02期

7 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J];地理学报;1957年04期

8 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J];地理学报;1958年04期

9 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J];地理学报;1962年03期

10 陈吉余,罗祖德,陈德昌,徐海根,乔彭年;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J];地理学报;196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1期

2 ;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J];地理学报;1991年02期

3 毛双民;;200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1期

4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至五辑总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2期

5 谢n\;;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新写法——阿兰·贝克新著《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鸿沟》述评[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4期

6 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9期

8 戈应;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报刊之友;1997年01期

9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4期

10 王双怀;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J];史学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余传诗;构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完备的基础文献库[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世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葛剑雄(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N];解放日报;2002年

4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5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朱士光;考释精严 超越前贤[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莫凡;先秦战争中的河内[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5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35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