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陵“金堤”的变迁看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
本文选题:江陵“金堤” + 江汉平原 ; 参考:《江汉论坛》2009年08期
【摘要】:荆江堤防是江汉平原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屏障。东晋所筑江陵金堤,本为沿江陵城西北至城东南的一段护城堤;宋代以降,"金堤"在空间与性质上发生演变,逐渐成为环江陵城堤防、进而成为荆江北岸堤防的代称。这一巨大变化既是宋代以来政治格局的演变、江汉平原的开发进程不断深入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本区的环境演变受到了以堤防建设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Abstract]:Jingjiang leve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rrier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han Plain.The east Jin Dynasty built Jiangling gold embankment, which was originally a section of protective embankment from northwest of Jiangling City to southeast of the city. In Song Dynasty, the "golden embankment" evolved in space and nature, and gradually became the dike of Huanjiang River Lingcheng, and then became the name of the north bank of Jingjiang River.This great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patter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ianghan Plai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is area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human activities with levee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项目(立项批准号08JC770018) 211三期建设“新资料整理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分类号】: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曦;;宋代荆湖北路的水神信仰与生态环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2 尹玲玲;何晨成;;鄂东广济江堤修防史略论[J];古今农业;2012年02期
3 杨果,陈曦;宋元江汉平原的洪涝灾害及其成因、影响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翟婷;胡理;;明清时期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泽文;;试说西周金文中用作地名的“斤”[J];南方文物;2012年02期
6 晏雪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9年01期
7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堤防管理制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1期
8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泗港、大小泽口水利纷争的个案研究——水利环境变化中地域集团之行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4期
9 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4期
10 黄忠鑫;;江汉平原湖洼地带商业市镇的发展——以明清以来沔阳县为中心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2 江凌;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4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红;明清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彦波;晚清两湖地区州县行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世航;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环境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由迅;南宋荆襄战区军事地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丽芳;明清安康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晨成;明清鄂东黄冈地区河道与堤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孔艳;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8 漆祖丽;宋代湖泗窑青白瓷的审美形态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9 荣蓉;江汉平原南部民居与聚落源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武叔伦;宋代湖南地区农业经济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曦;;从江陵“金堤”的变迁看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J];江汉论坛;2009年08期
2 吴海涛;;元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朱光耀;朱诚;施光跃;孙智彬;;长江三峡新石器生产工具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J];科学通报;2008年S1期
4 王宏佳;;江汉平原微母字重唇音[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王恩涌;“人地关系”的思想从“环境决定论”到“和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刘加林,王爱民,缪磊磊,刘宇;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J];西北史地;1999年02期
7 葛绪广;;基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马洪元;;试论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J];人文地理;1992年01期
9 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10 邹逸麟;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过程及今后发展[J];学术月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果;陈曦;;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枫;朱诚;吴立;李兰;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沈承德;;江汉平原12757 cal.a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辩率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中原;王谧;王同州;;江汉平原油后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中原;王谧;肖贤芳;张孝成;杨先发;;江汉平原棉花套种晚熟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徐继生;张倩;;江汉平原上空TEC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赵德君;刘正平;熊启华;;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A];湖北省地质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魏昌斗;罗高英;;桩底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胡伟燕;;江汉平原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城市化模式[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9 李敏;;江汉平原居住建筑色彩设计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贺程程;程远喜;;对2004年夏季江汉平原一次低涡特大暴雨的分析[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晏丽;江汉平原年沉降五到十毫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记者 唐晓安;“富迪”成功对接“万村千乡”[N];湖北日报;2006年
3 唐晓安;“富迪”成功对接“万村千乡”[N];现代物流报;2006年
4 关克贤;江汉平原竞风流[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常江;专家考虑将废盐矿井改成地下储油库[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刘铁军;江汉平原:“鱼米之乡”进与退[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本报通讯员 王章敏;2006/2007冬季我省降水大部偏多[N];湖北科技报;2007年
8 邓应威;江汉平原棉花两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N];农资导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于德福 赵应繁;湖北:为名特优农产品找“地”[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弘彬邋刘青峰;毛嘴成就江汉平原经济重镇[N];湖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章勇;江汉平原涝渍地生态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许倍慎;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小伟;当代中国乡村秩序格局的演变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3 穆键;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D];安徽大学;2005年
4 冯越峰;标志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炜;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7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珍珍;从“工头制”到“科学管理”—20世纪20年代荣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D];浙江大学;2007年
9 储桂节;上海市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演变及其对策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郭玉振;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计划生育思想演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1735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3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