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本文选题:和谐社会 + 社会地理学 ; 参考:《人文地理》2007年03期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the macro-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asically been reconstructed and transferred, and the scale and scope of population flow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economy is growing rapidly.Regional and rural-urban disparities are also rapidly widening, as new social problems arise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cial distribution of labour and income, such as structural adjustment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laid-off workers and new poor sectors,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polarization derived from the payment of labor skills leads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leading to new urban slums and so on.Fro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trend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 hotbed of mor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has already formed.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oci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spa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tional demand, especially from the urban social problems to sort out the related cause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to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the country to provide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型、过程与机理研究 教育部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
【分类号】:K9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顾朝林,胡秀红;新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J];城市问题;1998年03期
2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5期
3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4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流动民工的现代性生成——以成都市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8 卢继宏;;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陆佩华;陈为忠;余建华;;基于实证取向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Externalitie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杜文星;翟文侠;黄贤金;;土地流转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泰州、南京、上海的农户实地调查[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3 姚秀利;;近百年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熳莎;;“地下”与“地上”:聚焦北京一种特殊的“混居”社会空间[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2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邱晨曦;澳大利亚悉尼移民社区发展可持续性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彦东;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凤琴;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文华;外来人口人居活动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楚汪洋;拉萨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婧;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市贫困社区: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华;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城镇建设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李诗元;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对外来务工人员迁移行为影响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殿雄;试述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冷舜安;苏娅;;和谐社会建构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认识[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12期
3 梁家贵;武云;;民间信仰与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皖北地区为中心之探讨[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4 马耀鹏;;唯物史观的实践维度与构建和谐社会[J];齐鲁学刊;2008年02期
5 焦曼曼;;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J];黑龙江史志;2008年09期
6 张丽;;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华章;2010年27期
7 晁金典,杨东明,刘斌,黄栋;“和谐社会”解读[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8 王成娟;张璐璐;;浅谈临沂农村新型孝文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1期
9 刘兆伟;;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赵萍;;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环境[J];北方经贸;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伟;;小组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唐晓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继为;;构建和谐社会急需政府十大规制能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熊坚;;和谐社会岂能让流浪儿童还再流浪?——从首宗强迫乞讨案说起[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红艳;邹鲁军;;析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家庭暴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李青;;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梦砚;;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险峰;温春阳;;转型期城市更新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点看法[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宗成峰;张大勇;周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龚恒超;;和谐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失衡治理法治进路——基于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是社会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董迎春;网络问题折射的还是社会问题[N];工人日报;2003年
3 周宗;学者为中国经济社会号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本报记者 毛健生;婚姻功能弱化衍生诸多社会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罗化川 主任药师;用药安全应上升为社会问题![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何欢;青春暗影中的阳光[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漏丹;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家?[N];经济观察报;2006年
8 朱继东 王永霞;高房价已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N];新华日报;2006年
10 葛昌秋;提案 记者社会职责的延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东宇;和谐社会与个人自由[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杜保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5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顾晓卿;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艳文;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建玲;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李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廖莉娟;人性化技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亮;和谐社会构建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宁;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艳;正义与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孙晓凤;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干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6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6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