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本文选题:地名景观 + 景观特征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在建立河南省村级粒度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编码,实现数据空间化,然后运用统计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手段对地名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河南省地名景观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探讨,最后完成河南省地名景观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地名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是千百年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和文化交融的结果,河南省域内不仅"山水"地名景观丰富,而且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较多,突出了根植于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历史积淀与集聚性.同时河南省的地名景观在地域上表现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village granularity toponymic database in Henan Province, geographical coding is carried out to realize the spatial data, and then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name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oponymic landscape in Henan Province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oponymic landscape in Henan Province is complet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ponymic landscape of Henan Province has rich natural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blending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ulture in this reg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geographical names landscape of Henan Province is not only rich in "landscape".Moreover, there are many geographical names named after natural geographical entit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agglomeration rooted in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Plains.At the same tim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oponymic landscape in Henan Province is uneve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心重点项目(YRCSD-06A-08)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2005DKA32300)
【分类号】:K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彬;岳辉;;GIS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2 孙冬虎;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1990年03期
3 孙冬虎;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4 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5 华林甫;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锋;安徽省境市县名语源类型的南北差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4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5 夏玢;黄成林;;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程启平;罗本琦;;大学生加入同乡会的利与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8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郭影影;李永文;;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武燕玲;安阳旅游景区管理探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刘大平;;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符号语言系统的特异性解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尹占娥;王建梅;;基于GIS的上海银行网点及区位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张霄军;;“长安”的同名地名自动识别与指代消解[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6 王跃;;寒山寺文化地理学研究[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7 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任小玫;;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转译及传播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9 何公慰;;徐霞客朴素生态文明观简说[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10 廖继武;;地理边缘与聚落过程的耦合及其机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5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丹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德光;旅游在阳朔反贫困中的角色与功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空间感应测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晔;建设用地供求分析与实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建明;云南省昭通市旅游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吴健平;江南方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6年04期
2 朱z,
本文编号:1766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6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