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论地理因素在陇南山地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21 14:15

  本文选题:自然界线 + 人文界线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1期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西秦岭交汇地带的甘肃陇南山地,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具有不同地域背景的民族、部落入居提供了基本的地理环境。而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由于自然分界线与人文分界线之间相互依托、强化,使陇南山地历史发展呈现出"时间""空间"的双重分异和"内地化"与"边疆化"的双重趋势。在白龙江、洮河、岷峨山地、西秦岭、边墙、关隘、堡寨等大大小小自然、人文分界线中,由岷县、临潭、夏河连线所构成的"汉藏分界线"对陇南山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条地理的、生态的分界线在约束人类活动的同时,又为人类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
[Abstract]: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Longnan Gansu Province is locate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The terrain and geomorphology in the region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which provides a bas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nationalities with different regi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tribes living in the region. However, due to the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human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uni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s in Longnan shows a dual trend of "time" "space" and "inland" and "border area". In the natural and human boundaries of the Bailong River, the Tao River, the Minshan Mountain,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the Border Wall, the pass, the Fort Village, and so on, from Minxian County to Lintan, The Han-Tibet dividing line formed by the Xia River line has a fundamental influence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ongnan mountainous region. This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demarcation line not only restricts human activities, but also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human beings to make maximum u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资助成果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声柏;王志庆;;一位外国传教士眼中的甘南族群关系——埃克瓦尔《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评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逸平;;试论历史时期陇右地区的经济开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小燕;蒙小莺;;试论藏族部落组织与部落制度——以西仓十二部落调查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潘志成;;藏族社会传统纠纷调解制度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4 朱学渊;西域族国名与东北亚族名之关联(上)[J];满语研究;2002年01期

5 汤开建;杨惠玲;;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J];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6 先巴;明代鄂尔多斯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远征图伯特所到的“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考述[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7 杨卫;;论清至民国初年玉树藏族部落的变迁及其原因[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8 周伟洲;;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周伟洲;;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续)[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杨卫;;清末民初玉树地区经济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3 杨红伟;循化藏区权力运作机制的文化考察[D];兰州大学;2008年

4 王力;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王云;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声柏;;近代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改玲;;汉族移民与藏区古代经济发展——以甘肃甘南藏区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雍际春;论北宋对陇中地区的经济开发[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03期

4 雍际春;论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经济开发[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04期

5 雍际春,吴宏岐;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4期

6 雍际春;西汉牧苑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再生;;《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150问》[J];音乐研究;2011年04期

2 朱士光;;论地理环境对形成与完善城乡市场结构之基础作用——兼论中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在历史时期之变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尤景林;;中国漆器的演变及时代特色[J];南方文坛;2011年04期

4 许文舟;;魂系高原(十三章)[J];中国铁路文艺;2011年08期

5 郑维宽;;论人地互动观念在高校中国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教论坛;2011年07期

6 时国华;;高原意象[J];思维与智慧;2011年05期

7 杨艳芳;;近十年来和亲问题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鲁西奇;;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9 梅尔;;天路Nurse(连载之七)[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1年07期

10 金涛;;一位历史地理学家的生命印记[J];科技导报;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殷跃平;;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7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8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莉萍;穿越地球“第三极”[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王玲;青藏高原经济带雏形显现[N];西部时报;2006年

3 赖安林;青藏高原的沙尘可能飘得最远最快[N];宝鸡日报;2005年

4 杨寿德、秦滑;青藏高原在移动[N];人民日报;2005年

5 姜辰蓉;青藏高原水环境恶化加剧[N];西部时报;2005年

6 高捷 年志礼;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西藏日报;2008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陈潇;与青藏高原的不解之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8 姜永育 李萍;青藏高原里外考察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红雅;伟哉! 丈量了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巨人脚步[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主讲人 赵文津 整理 嘉星一族;青藏高原:世界地学研究圣地[N];北京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6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7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8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张保见;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1782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82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