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发布时间:2018-05-01 02:30

  本文选题:气候突变事件 + 古文明衰落 ; 参考:《古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摘要】:世界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过衰落,其原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全新世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侯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突变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介绍了目前古代文明衰落的气候因素作用研究的进展,包括人们对气候突变、全新世气候变化以及气候突变在文明衰落中的作用的认识。深入了解气候突变与古代文明衰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些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而且也将为人类对未来气候突变的适应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Most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have experienced decline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cause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ecision of d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gh-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Holocene, the relatively accurat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decline tim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climatic abrupt change in the Holocene, The rol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cademi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ol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decline of civilizatio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will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these ancient civilizations, but als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mankind to adapt to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09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Z-YW-315-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25002)资助
【分类号】:K918.6;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洪业汤,洪冰,林庆华,朱泳煊,姜洪波,王羽;过去500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2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3 徐道一;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4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5 翦知nc,成鑫荣,赵泉鸿,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10期

6 周卫建,卢雪峰,武振坤,邓林,A.J.T.Jull,D.Donahue,W.Beck;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J];科学通报;2001年12期

7 陈发虎,朱艳,李吉均,施祺,靳立亚,B. Wunemann;民勤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快速变化[J];科学通报;2001年17期

8 邵晓华,汪永进,孔兴功,吴江滢;南京葫芦洞石笋生长速率及其气候意义讨论[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9 吴文祥,刘东生;5500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2 张新荣,胡克,介冬梅,王东坡,刘莉莉;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对环境指示的意义——以吉林敦化泥炭剖面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李明启;靳鹤龄;张洪;苏志珠;孙忠;;浑善达克沙地磁化率和有机质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5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江汉平原江陵地区近9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有机碳同位素记录[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6 王君波,朱立平;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7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8 叶瑜,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10 殷书柏;吕宪国;;“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晓玲;马映军;高炜;齐家国;师庆东;陆海燕;;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晚新生代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与气候环境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2 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3 李斌;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永莉;东亚南北气候区现代土壤及湖相沉积中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06年

5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张新荣;东北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示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z龊,

本文编号:1827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27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1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