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0aBP.至战国黄河下游流路续考
本文选题:黄河下游河道 + 禹贡河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分类号】: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正林;;大O>山、广武山与黄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戴鞍钢;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J];齐鲁学刊;1988年04期
3 王乃昂;;梁山泊的形成和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4 侯全亮;;汉武帝与瓠子堵口[J];水利天地;1988年02期
5 王尚义;;隋以前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变迁 对黄河下游河道及湖泊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王继和;王新民;;徐福龄[J];水利天地;1993年02期
7 靳松安,,赵新平;试论山东龙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衰落原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J];中国史研究;1996年02期
9 刘超文;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J];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10 王清;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J];中原文物;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永新;李庆金;张广海;李存才;崔传杰;;黄河山东段“96.8”洪水特性分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册)[C];1998年
2 赵连军;江恩惠;刘雪松;陈小春;;悬移质含沙量及平均粒径沿横向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蔡琳;魏向阳;;试论黄河防洪决策现代化[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4 尚红霞;邵苏梅;李清杰;王一珍;;黄河下游宽河段横断面变化对防洪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江恩惠;赵连军;黄远东;张红武;;黄河下游洪水演进平面二维数学模型[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6 苏运启;李清杰;张汝军;王宗文;;黄河下游河道滩槽阻力特性变化分析[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江恩惠;赵连军;黄晓霞;张清;;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效果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8 陆琴;郭庆超;;造床流量在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意义[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常温花;姚文艺;王德昌;;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机理和“小水大灾”效应探讨[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10 侯志军;何蕊;高建伟;;冲积河流河床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浅析[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浪底工程效益显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N];中国水利报;2001年
3 记者李杰、戴鹏;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获得成功[N];人民日报;2002年
4 刘自国;黄河下游滩区因何受灾[N];中国水利报;2003年
5 王红育;维持黄河健康生命[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夏海霞 彭祥 王红育 刘自国;秋汛之思[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江夏;重新认识黄河[N];人民日报;2003年
8 李春明 王红育 刘自国 陈静;调水调沙将作为常规治黄措施[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刘自国 徐清华 张锁成 刘立斌;创新治黄方略 维持健康生命 促进人河和谐[N];光明日报;2004年
10 谭永江;维护黄河健康生命[N];科学时报;2004年
本文编号:1831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3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