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试析金代中都路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02 01:16

  本文选题:中都路 + 城市群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1期


【摘要】::本文以金代中都路地区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本文认为,金代是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金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都路城市群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时,金中都地区政治格局的改变、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交通格局的改善也使中都路城市群在地域结构上出现新的变化。在空间布局上,区域城市群呈现出以交通道路为骨架,按照河流流域组团分布的格局。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Zhongdu Road area of Jin Dynasty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deepl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Ji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in Beiji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Jin Dynasty,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Zhongdu Road has not only increased in quantity, but also changed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the region in Jinzhong City. The progress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ffic pattern also make new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Zhongdu Road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takes traffic road as its skeleton and distributes according to river basin.
【作者单位】: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40271113)
【分类号】:K928.624.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颍伯,王燕美;北京学的缘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张景秋;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樊宝敏,董源;明清时期环北京地区的林业政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杜丽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交通管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齐大之;;论近代北京商业的特点[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7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高寿仙;明代北京城市人口数额研究[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10 袁熹;近代北京城市人口研究[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田口宏二朗;;浅析明代北京的粮谷再分配机制——关于在京文武官俸禄、在京军士月粮[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奉公;胡盛年;;北京应该实施“留水工程”[A];'2004北京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毕巍强;空间理论与空间复杂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3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廖礼莹;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建新;;龙盘虎踞的江左名都——南京[J];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06期

2 单富粮;论十九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张南;周伊;;秦汉城市发展论[J];安徽史学;1989年04期

4 孟广文;;天津市城镇体系特点、演化与海河下游港口工业城镇的建设[J];人文地理;1989年04期

5 吴春英;;产业革命与城市化——浅谈英国产业革命在城市化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王力;吴殿廷;;图们江“金三角”国际性城市体系发展构想[J];人文地理;1993年02期

7 宋保平,潘秋玲,王兴中;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突破性发展──评《中国的城市群》一书[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8 赵明;内蒙古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谢非;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J];现代哲学;1994年04期

10 吴刚;中国城市发展的质变:曹魏的邺城和南朝城市群[J];史林;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鹏;贺荣伟;;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与流域经济发展研究[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吴倬;;建立贸易中心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3 龚明;贺仲雄;;模糊数学在城市系统间的“潜力”分析模型中的运用[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4 胡非;曾庆存;赵松年;;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大气污染优化调控方案研究[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阎小培;曹小曙;;交通走廊的发展及其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意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龚松青;厉华笑;;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浙江省小城镇群规划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夏铸九;刘昭吟;;全球网络中的都会区域与城市:北台都会区域与台北市的个案[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林先扬;陈忠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刘建军;翟丽英;;西部大开发中的关中城市发展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士兰;张庆;吴德刚;;长江三角洲区域整合协调发展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鑫基;研讨城市群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陈必暖;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N];广东建设报;2000年

3 李善同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前景瞻望[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郭红强 李银雁 通讯员 江东洲;城市群托起新玉林[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5 记者 罗昌爱;广西用先进文化引导城乡群众[N];人民日报;2000年

6 本栏撰稿:周裕琼;为2010年世博会定个主题[N];文汇报;2000年

7 陈双双 顾新东;苏南率先崛起“城镇群”[N];新华日报;2000年

8 钱丽萍;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联动发展战略[N];新华日报;2000年

9 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施永康;建设大泉州城市的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0年

10 记者 王树森;建设城市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中心[N];中国建设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佘济云;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系统构架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6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崔大树;区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张彤;论流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靳景玉;城市联盟的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实;步入21世纪的城市设计——生命化城市设计的探索[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陆升军;城市化理论与战略新思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4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栋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6 黄旭平;城市群的经济学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7 李连璞;绿洲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王兴中;空间集聚经济与西部城镇密集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林先扬;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薛华;我国小城市群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1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31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