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清代顺治年间兴屯道、厅的兴废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对陕北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8-05-16 21:31

  本文选题:顺治年间 + 兴屯道、厅 ; 参考:《开发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明末清初之际,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兴屯垦殖政策,以达到"增赋裕饷"和"弭盗安民"的目的。然而由于政策本身的漏洞和执行者自身的问题,使得该项政策实行三年之后便归于失败。本文以中国传统农牧业边缘地带—陕北中部地区为案例,依据清代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政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全程考察为主线,通过揭示制度、政策因素作用于环境的途径和方式,深化该种驱动力对区域环境影响程度的认识。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Qing government tri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income" and "stealing the people" by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Xingtun Reclam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oopholes of the policy itself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executor itself, the policy failed three years later. This paper takes the border ar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olicy-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revealing the system,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policy factors acting on the environment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riving force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分类号】:K249;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甬坚;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光;论中国农民的特质——兼谈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政策调整的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朱光华,魏凤春;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一个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基本框架[J];财经研究;2003年09期

3 焦培民;;人丁“赋税单位说”质疑——清初人丁尾数问题辨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孟昭信;孟忻;;坚拒诱降与相机议和——三谈毛文龙的评价问题[J];东北史地;2008年03期

5 赵慧勇;;试论清代顺治——道光年间东北封禁政策之演变[J];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陶锦莉;季文;;宏观社会网络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路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蒋楠;;泉州平原的开发与水上居民的定居——以石狮祥芝半岛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吴爱萍;;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产生、形成及演进[J];法律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9 董建波,李学昌;循环与中断:塘栖望族流变的个案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倩;石庆海;;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综述[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祖群;;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3 解玉峰;;论“花部”之勃兴[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晓辉;清朝中期妇女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光涌;洪武、永乐时期山东莱州府南部移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许慈青;青岛人口问题研究(1912-1949)[D];青岛大学;2008年

3 陈鹏飞;1920-1937年河南灾荒性人口迁移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廖启新;明清湘潭县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D];湘潭大学;2008年

5 杨华;明成化、正德年间的灾荒与赈济[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雒新萍;近25a来秦巴山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响应[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光磊;晚清重臣锡良述评[D];吉林大学;2009年

9 赵慧勇;清代东北移民文化与传统风俗变迁[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才茂;信仰与叛乱[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罗伯塔·巴尔斯塔德·米勒;社会科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3期

4 尼尔·罗伯茨,王寅通;人类对地表的改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4期

5 侯甬坚,祝一志;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4期

6 王守春;论历史流域系统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3期

7 葛剑雄;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8 包茂宏;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永功;封面满文书影——《顺治年间档》简介[J];满族研究;1992年02期

2 方裕谨;顺治年间两淮盐务题本[J];历史档案;1988年03期

3 赵珍;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4 马芳;;中国文化的环境效应与儒学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5 王兴亚;清代顺治年间河南纂修的方志述略[J];中州学刊;1984年02期

6 牛宏瑞;历史上开发河湟地区的垦殖政策及措施[J];中国农史;1983年04期

7 王晗;郭平若;;清代垦殖政策与陕北长城外的生态环境[J];史学月刊;2007年04期

8 王向红;清代秦岭、大巴山区的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彭雨新;清顺治年间湖广等省兴屯始末[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01期

10 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起超;方凤满;李志博;;长春市的汞循环及其环境效应[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骆东奇;明波;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其环境效应预测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李飞;张亚仿;郝子进;卢廷浩;;关于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4 田得文;;养成教育的环境效应刍议[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许鹏;;人工草地的环境效应[A];Ecological Services of Grassland in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6 王淑红;颜文;;天然气水合物的三大环境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刘敏;蒋海燕;王和意;张心怡;常静;许世远;;上海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ULUCC)变化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春雨;王跃武;龙显助;;松嫩平原引、蓄、排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概论[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曾繁彩;吴琳;;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效应[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傅家谟;盛国英;彭平安;肖贤明;张干;;毒害有机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效应[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傅文举 本报记者 杨欣;望奎环境效应聚商贾[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张维 陈宏波;国际贸易行为环境效应的性质、趋势及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1年

3 伊文;水性聚氨酯涂料应用日趋广泛 发展亟待提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N];经济参考报;2002年

5 宋华龙;为青藏铁路铺好科技路基[N];科学时报;2003年

6 李坚;木材的生态学属性与环境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记者 王百战;重建亚洲季风演化历史[N];科学时报;2001年

8 李凯;水性聚氨酯涂料亟待提速[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通讯员 马振超 田雨 史立业 记者 马利华;逆水鼓风帆 乘势破浪行[N];承德日报;2006年

10 王欢;兰州冻土专家破解世界性难题[N];兰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贵;粘土固化注浆帷幕对渗滤液的阻渗机理与环境效应[D];中南大学;2004年

2 张海林;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建斌;竹炭环境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党廷辉;黄土区旱地深层硝酸盐累积机理、生物有效性与环境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娄全胜;基于GIS的广州森林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段喜明;三川河流域雨水资源化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启贞;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肥力及环境效应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陆国权;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设计与环境效应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郝文军;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余娟清;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晓冬;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文甲;生物量评价指标的确定及生物量与环境效应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唐艳凌;人类农业活动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8 林青慧;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同农田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9 王学江;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小麦、玉米生物与环境效应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雷;丰都县城迁建后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8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98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