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
本文选题:渭河三桥 + 侧蚀北移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location of the third bridge of Weihe River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discus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Weihe River between Xianyang in Xi'an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Weihe River toda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Weihe River in Zhongwei Bridge and Dongwei Bridge have moved northward except for the Weihe River in the west of Han Dynasty. The Weihe River moved 3630 meters to the north between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end of 1808 in the Zhongwei Bridge, and the Weihe River moved northwar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end of 1808. From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to 1118 years, the Weihe River moved more than 2600 meters to the north, with an average annual northward movement of more than 2.3 meter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Weihe River are the neotectonic geological movement,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il quality of the banks, and human activities also play a role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课题资助:“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8-2011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历史时期西安与周边城市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研究》(08JJD770092) 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三秦学者”团队规划项目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思植;杜甫亭;;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桑广书;;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3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朱士光;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唐庆山;古城西安的变迁与振兴[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6年02期
6 雷祥义;;黄土的显微结构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7 周长山;汉代城市人口试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俞允海;乡学至私塾:“塾”义变迁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佐原康夫 ,张宏彦;汉长安城再考[J];考古与文物;2001年04期
10 邓可卉,李迪;对圭表起源的一些看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士光;;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2 李浩;;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鲲;论清代陕南的经济开发及经验教训[D];西北大学;2001年
3 朱永杰;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阎希娟;民国西安城市地理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强;晚清陕西与湖北双边贸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解立婕;西安城市住区街巷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唐登红;西安明城护城河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吴宾;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袁晓东;西安城隍庙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钱紫华;西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金辉;;秦汉时期渭河三桥的营建原因和重要意义[J];唐都学刊;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1938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3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