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人文地理学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7 22:20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人文地理学 ; 参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摘要】:主要从文化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上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后现代思潮的出现是现代发展的客观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对人文地理学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反动导致非理性主义的泛滥;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以及把人文地理学研究当作一个文本解构、阅读和建构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野;非理性的人本主义的发展为解决区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最后探讨了与后现代和人文地理学哲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humanistic geography.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is the objective result of modern development and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rea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ationality lead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irrationalism, from structur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human geography as a text.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rrational humanism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solving regional problems. Finally,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post-modern and philosophy of human geography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50)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民,周红升;关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义民,乔慧;论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王晓华;现代化的限度与后现代化之路[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4 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4年01期

5 张琦伟;后现代文化思潮渊源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2期

6 肖峰;技术的返魅[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4期

7 唐晓峰,李平;文化转向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新版第八章述要[J];人文地理;2000年01期

8 黄骊;城市的现代和后现代[J];人文地理;1999年04期

9 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年04期

10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J];人文地理;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凌云;后现代科学观之审视与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2 李艳娜,胡波;城市生态旅游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崔大树,张国平;我国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的结构和模式[J];财经论丛;2004年06期

4 张楠;城市故事论——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5 扶国;城市故事论[J];城市问题;2004年03期

6 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8 陈彦光,刘继生;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从整个科学体系的视角看地理科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9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晓峰;吴永忠;;论STS的两种研究传统[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济;;中国区域地理改革趋向[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孙峰华;;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超;刘春;;城市协作的共生秩序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3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纪慰华;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以上海大众供货商网络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丁万钧;大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2 黎萍;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的反思与重塑[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3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晶;长春市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邱夕海;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及其优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兼析广州未来空间结构优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春凯;城市中心区道路交叉口空间与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李菲;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D];四川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2 胡序威;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3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4 许丰功,易晓峰;西方大都市政府和管治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5 龚胜生;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6 马清裕,陈田,牛亚菲,钱志鸿;北京城市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解困对策[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7 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8 刘继生,陈彦光;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探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9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杨青山;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涛;帖黎;;浅议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特色[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方创琳;;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3 刘云刚;王丰龙;;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4 孙俊;潘玉君;张谦舵;;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5 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6 宁梅;;当代西方理论界对“地方”理论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7 柴彦威;赵莹;刘云刚;;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和尺度视角下的人文地理学要义再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陈庆江;;《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和地名学内容[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4 孙峰华;;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蕾蕾;;人文地理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框架:ASTAD框架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蕾蕾;;以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袁书琪;林芳;张美玉;;试论新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发展大势[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的再认识[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兴中;孙峰华;;序[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程君平 王文 记者 胡晓军;鄱阳湖古名有新说[N];光明日报;2010年

2 鲁进;卢瓦河边的古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 管彦波;民族地理学: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春;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谌群芳;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艳娟;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叶松林;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万智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7 顾政博;《钦定西域同文志》地名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李可立;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944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44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