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西晋以来彭原古城附近沟谷的演变与复原

发布时间:2018-05-29 03:09

  本文选题:彭原古城 + 沟谷演变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2期


【摘要】: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称湫沟)流域的现代侵蚀沟,是在此年以后开始发育的。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彭原沟主干沟道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为1669±819年,沟口附近的现代侵蚀沟发育于西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前后,其主要分支沟谷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介于900±442~1300±638年之间。沟头平均延伸速度为3.367m/a,沟谷平均下切速度为0.063m/a,平均加宽速度0.19m/a。公式计算结果与考古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依此结果,将彭原沟及其支流地貌复原至西晋时期。
[Abstract]: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surveys, Two ancient city sites of Pengyuan Township in Xinfeng District of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were identified as GC1) of Pengyuan County in the late Han and Pengyuan Count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engyuan Count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relocated to Nanzhuang Village from this Miaotouzui Village after the first year of Yonghe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434).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odern erosion gullies in Pengyuan gully, the third tributary of the Malian River, began to develop after this year. The geomorphologic ag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Pengyuan gully is 1669 卤819 years, and the modern erosive gully near the gully is developed about five years (339 years) in Xiankang, Chengdi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by us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age formula of modern erosive gully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geomorphologic age of the modern erosion gullies is between 900 卤442 and 1300 卤638 years. The average extension velocity of the trench is 3.367 m / a, the average cutting speed of the valley is 0.063 m / a, and the average widening speed is 0.19 m / a. The results of the formula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are of high rel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Pengyuan gully and its tributaries were restored to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作者单位】: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莲湖区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9B09)
【分类号】: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世广,张亚萍,王立新,杨贵宝;陇东彭原古城调查报告[J];西北史地;1999年01期

2 张枚同;;黄土高原我的家[J];黄河之声;2006年11期

3 王婵媛;;多彩的黄土高原[J];乡镇论坛;2006年16期

4 汪志鑫;;大地情怀[J];散文诗世界;2007年05期

5 潘硕珍;;蹲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外二首)[J];阳关;2003年04期

6 王雷琰;;黄土高原[J];小说界;2001年02期

7 杨森林;黄土高原的年[J];朔方;2000年03期

8 马中骥;;唱给黄土高原[J];朔方;1986年06期

9 张毅;;杏花开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年05期

10 张宗奇;黄土高原的花[J];朔方;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成龙;;黄土高原全新世风成沉积的岩石磁学性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彦彪;李占斌;崔灵周;;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规律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3 黄进;刘尚仁;高全洲;刘祖发;杨清书;杨建林;李涛;;粤北坪石武江阶地的研究及金鸡岭年龄的定量测算[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山仑;;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谢永生;;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若干重大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沈珠江;;关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构想[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万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应采取“一化促两快”的发展战略[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牛银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诸因素分析及治理展望[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9 唐克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关键性问题的研讨[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10 吴文祥;刘东生;;试论黄土、黄土高原与原始农业和文明的关系[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景波;黄土高原的演变[N];人民日报;2003年

2 记者 张军 李梁;黄土高原50年后变模样[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张泽远 宋常青;四千年前黄土高原湿地遍布[N];中国矿业报;2003年

4 本报特派云南记者 黄佩 通讯员 王国礼;昔日鱼米之乡今成黄土高原[N];广州日报;2010年

5 黄自强(作者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建设秀美黄土高原[N];人民日报;2000年

6 王百战;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N];科学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左燕东 田建平 杨文 赵向南;刘泽民委员 要给黄土高原沟壑贫困区吃偏饭[N];山西日报;2010年

8 石山 沈坩卿;关于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的意见[N];黄河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闫慧;黄土高原上崛起生态“绿城”[N];中国花卉报;2010年

10 赵家银 王婵媛;“绿色革命”拯救黄土高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白艳;我国温带现代土壤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红粘土—黄土中的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3 刘利年;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周斌;晚新生代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与气候环境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5 张小文;祖厉河流域土壤侵蚀与水文—地貌过程变化的GIS辅助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6 姜红梅;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及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7 朱永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旗;关中平原土壤水环境变化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常斌;陇西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红梅;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周永学;黄土高原引种美国黄松育苗造林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贾泽祥;黄土高原山坡地水土流失及其对生产力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4 曹艳峰;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野火与环境变化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红红;天然油菜素内酯对黄土高原三种乔木造林树种苗木抗旱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雷;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信息容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李安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董锦绣;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山地型案例研究——佳县大西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杨俊峰;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平原型案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代锋刚;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需水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9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49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