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六国时期契吴山的地理位置
本文选题:鄂尔多斯高原 + 契吴山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1期
【摘要】:鄂尔多斯高原环境变迁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早在更新世后期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沙漠就已经存在,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根据十六国时期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对契吴山的赞美及其他史料, 认为现今是沙漠的地方在先秦甚至是至北魏时期还是水草丰美的草原或森林景观。在这些争论中, 关于契吴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则成为论述这一问题时的焦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契吴山应在大夏政权都城统万城以北, 而另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认为契吴山当在云中地区。本文从记载统万城的四种文献的史料来源、铁弗匈奴的族源及赫连夏政权的民族构成、史书中所记统万城当时的城市环境及自然景观三个角度, 论述契吴山及契吴城当在统万城以北。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Ordos Plateau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academic circle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sert in Ordos Plateau existed as early as the late Pleistocene, while others based on the great summer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State master he exuberantly praised Qi Wu Shan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believing that the desert area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even to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as a beautiful grassland or forest landscape. In these debates, the tr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Qiwu Mountai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Qi Wu Shan should be north of Wancheng, the capital of the Daxia regime, while others disagree that Qi Wu Shan should be in the Yunzhong are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four kinds of documents recorded in Tongwan City, the ethnic origin of Tiefu Xiongnu and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Helianxia regim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ongwancheng at the time of the cit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landscape three angles, discussed the Qi Wu Shan and Qi Wu Cheng when in the north of Tong Wan C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任世芳,赵淑贞,任伯平;再论北魏契吴的真实地理位置问题[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古风成沙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3年16期
3 周伟洲;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J];民族研究;1983年05期
4 邓辉,夏正楷,王t+瑜;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2期
5 牛俊杰,赵淑贞;关于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问题[J];中国沙漠;2000年01期
6 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一人文景观[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干旱区地理;1995年01期
2 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李传珠;萨拉乌苏河第四纪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球化学;1985年03期
3 汪勇;沈吉;羊向东;张恩楼;刘兴起;刘恩峰;;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4 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5 单鹏飞,蔡昌俊,温晋林;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与农牧业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1997年02期
6 李炳元,葛全胜,郑景云;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7 王乃昂;黄银洲;何彤慧;冯文勇;隆浩;程弘毅;;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J];地理学报;2006年09期
8 王尚义,任世芳;唐至北宋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人文背景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9 董光荣;申建友;金炯;;试论全球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0年01期
10 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Yao-Jie Yue~(1,2) Jing-Ai Wang~(1,3,*) Xue-Yong Zou~4 Pei-Jun Shi~3 1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Beijing,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Beijing, 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Beijing, China;4 Deser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Beijing, China;Risk Assessment of Aeolian Sand Disaster on Lake in Sandy Area of Inner Mongolia[A];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C];2007年
2 杨振红;;试论汉代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红丽;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5 段怡春;北京及邻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何文清;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宋乃平;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杨蕤;西夏地理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仁花;西鄂尔多斯孑遗植物干旱胁迫生理响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2 乌仁陶德;“河南地”略考[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俄琼卓玛;乙弗鲜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姚月锋;沙柳人工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王有为;由汉圜水、圜阴及圜阳看陕北榆林地区两汉城址分布[D];西北大学;2007年
6 罗开利;鄂尔多斯东南地区150kaB.P.以来CaCO_3旋回与气候变迁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后信;150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常量元素分布记录的气候及其变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丁火平;北京及邻区土地荒漠化动态演变分析与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王小平;浑善达克沙地晚冰期以来沉积地层及环境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10 刘龙雨;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的若干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2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古风成沙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3年16期
3 刘东生,安芷生,文启忠,卢演俦,韩家懋,王俊达,刁桂仪;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J];科学通报;1978年01期
4 卢演俦,安芷生;约7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系列探讨[J];科学通报;1979年05期
5 徐钦琦,尤玉柱,陈云;陕西洛川的黄土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J];科学通报;1981年19期
6 邓辉,夏正楷,王t+瑜;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2期
7 牛俊杰,赵淑贞;关于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问题[J];中国沙漠;2000年01期
8 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一人文景观[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9 李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祝一志,董光荣,孙冬怀,张甲坤,高全洲,阎满存;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1期
10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由萨拉p纤蘸拥夭憧赐砀率酪岳疵玴纤厣衬谋淝╗J];中国沙漠;198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衣凌 ,陈支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1期
2 侯甬坚;十六国北朝“岭北”地名溯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1期
3 王炜林;毛乌素沙漠化年代问题之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
4 任世芳,赵淑贞,任伯平;再论北魏契吴的真实地理位置问题[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陈长吟;大漠统万城[J];丝绸之路;2003年07期
6 王志会;大漠深处统万城[J];地图;2004年01期
7 艾冲;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8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姚勤镇,吕达;统万城的历史演变及其建筑特点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维慎;沙漠古都——统万城[J];寻根;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195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5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