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本文选题:三国 + 蜀汉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Abstract]:As to the history of leading the Liu Bei "Pavilion" to "Ma'anshan"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because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only recorded "Beisheng Ma'anshan" and did not specify the specific location, it left a variety of speculative topics for later historians. Although most scholars think that "Ma'anshan" is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of Yiling (now Yichang City) in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combing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as well as some local historical records, and combining the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We found not only that the position of "Ma'anshan" was no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also that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which Wu and Shu fought at that time was not in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Maanshan was actuall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angyang County,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Wu and Shu is also in the west of Jiangnan Yidu and east of Changyang.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
【分类号】:K236;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2 赵建安;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3 吴敌;嘉陵江洪化元年洪水问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葛真,杜世培;商纣王的年代学研究——夏商周断代探索之二[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吴洪成;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崔仁义,古学勤;竹简《老子》与老子其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赵焕庭,王丽荣;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J];热带地理;2003年01期
8 王焕福,潘健;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素质结构刍议[J];社会科学家;1999年06期
9 朱如龙;两宋私家藏书探微[J];图书馆建设;2001年S1期
10 徐建成;论宁波外滩的历史品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传军;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黎;从上博简《容成氏》说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统治形式[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青松;邓显鹤年谱[D];南昌大学;2007年
3 李焱;唐代冲突法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刘继刚;先秦灾害述论[D];郑州大学;2005年
5 马晓艳;申涵光年谱新编[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聪孙;现代汉语俗语释例(续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均地;对《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的异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陈昌远;关于嘉峪关魏fI墓室壁画的几个UO题[J];中原文物;1980年01期
4 高敏;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耳聆;一衣百衲,愈见琳琅——略谈苏州评话《三国志》[J];上海戏剧;1980年01期
6 马德真 ,刘琳;严法·任贤·正身——略论渚葛亮治蜀[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2期
7 方国瑜;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J];思想战线;1980年02期
8 吴志达;史传·志怪·传奇——唐人传奇溯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1期
9 白寿彝;;陈寿的“史才”[J];史学史研究;1980年02期
10 王俊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J];史学史研究;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国磐;;谈谈刘弘[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 葭森健介;;魏晋时期的中央政界与地方社会——围绕西晋刘弘墓的发掘问题[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高敏;;汉魏之际的几支特殊世兵——青州兵、徐州兵与东州兵[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张鹤泉;;曹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5 施光明;;姜维入蜀与诸葛亮的攻守策略[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6 余鹏飞;;从荆州之争看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勇;;董卓、曹操与汉魏皇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8 方北辰;;刘备遗嘱“君可自取”句辨释[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9 孟聚;;魏晋南朝时期的何氏家族[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10 郑滋斌;;《论语集解义疏》道家学说对儒家学说之解说初探[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志和;《三国演义》最早刻本在国家图书馆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张志和;《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N];光明日报;2000年
3 沈伯俊;再谈貂蝉是虚构人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沈伯俊;跨世纪的《三国》版本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李建国 谢华丽;死不瞑目(成语医话)[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 李国庆;中关村苏州新区东莞上演新IT三国志[N];北京科技报;2001年
7 盛巽昌;简说古中国发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名著译趣[N];中华新闻报;2001年
9 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叙言[N];北京日报;2002年
10 王素;说“吏民”[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肖怀志;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5 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6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国荣;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D];南京大学;1998年
8 张建伟;阮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军;《三国志》常用反义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龙;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叶娜;建安与正始诗歌意象之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侯苏光;再论《宫本武藏》的主题[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s
本文编号:1958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5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