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图开秘:中国地图学史上的“制图六体”与裴秀地图事业
本文选题:“制图六体” + 裴秀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01期
【摘要】:在既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叙事中,裴秀及制图六体获得了与其实际贡献并不相称的崇高地位和价值。本文梳理不同文献所载"制图六体"文本差异,拟定其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定本,分析文本的三重释义层次及其蕴含的方位与距离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而整理出裴秀地理(地图)著述篇目并分析其内在关联。通过对"制图六体"与裴秀地图事业各自性质与应用条件的分析,阐释出二者之间关联的可能性。经由对"制图六体"后世流迁过程的梳理,更加呈现出裴秀及"制图六体"的本真面目和应有价值,从而纠正若干长期充斥于中国地图学史上的误解。
[Abstract]:In the nar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i Xiu and the six bodies of cartography have acquired lofty status and value which are not commensurate with their actual contributions. This paper combs the text differences of "Cartographic six bodies" contained in different documents, draws up its historical and logical determinations, and analyzes the three level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the two core problems of its orientation and distance. Then the author of Pei Xiu Geography (map) is sorted out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Cartographic six bodies" and Pei Xiu map cause, the possibility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s explained. By combing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Pei Xiu and "Cartographic six bodies" are presented as their true features and due value, thus correcting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hat have been flood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rtography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K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成军;韩旭;;制图六体析读[J];测绘学报;2013年03期
2 韩昭庆;;制图六体新释、传承及与西法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陈连开;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地图集——裴秀《禹贡地域图》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胡毅;;风水学与新世纪的居住建筑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姜良恒;许洁;马玲;赵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图图集的设计与制作[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4 田洪军;梁彦庆;黄志英;贾强;;基于GIS的农用地等别图制图综合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5 陈龙高;吴长虹;陈龙乾;;GIS支持下的农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6 王林松;田永中;徐永进;吴文戬;陈军;钟燕林;石永明;;基于ArcGIS的土地利用图的制图综合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7 李璇琼;何政伟;白昀;;专题地图概述与设计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张乾勇;杨朝现;王科;;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9 陈敬宇;郭洪业;;芜湖米市的兴起及其与李鸿章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凌善金;金世胜;陆林;鲍静;;论地图艺术的特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香莉;;数字地形图的编绘[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王石泉;谢文全;姚高伟;;基于ArcGIS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3 李擰;李丽;孔晓红;刘飞平;;云南省系列比例尺地理底图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4 张锦明;游雄;;基于LOD的选取模型在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中的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5 宋开山;赵云升;;地图与素质教育[A];2001年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封殿波;韩雪培;;基于组件技术的斜轴圆锥投影模块应用开发研究[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徐建春;;徐霞客游浙日记探析[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8 赵璐;;彭春[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9——辽海讲坛·第九辑(历史名人传)[C];2012年
9 成一农;;对“计里画方”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10 吴晓华;;论《浙江古旧地图集》的编制与特点[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奋励;电子地图多尺度表达的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苏小兵;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4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春彦;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雷;基于云计算的土地资源服务高效处理平台关键技术探索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芳;网络地图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冯涛;专题地图自动化制作的控制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洋;山地住区规划中相关风水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淑兰;浙江省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小军;基于球面的矢量数据可视化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锐君;区域综合地图集地图符号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俞亮;基于色彩、平面构成理论之上的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树连;秦汉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7年02期
2 陈俊勇;;地理国情监测的学习札记[J];测绘学报;2012年05期
3 胡邦波;;我国古代地图学传统的制图方法——计里画方[J];地图;1990年01期
4 白成军;王其亨;;宋《营造法式》测量技术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肇光;;“制图六体”新论[J];地图;1993年03期
2 卢良志;;裴秀与“制图六体”理论[J];国土资源;2008年02期
3 ;青年人最能发明创造[J];测绘通报;1958年10期
4 陈桥驿;;《杭州古旧地图集》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964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6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