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百川归海看山庄——从滦河流域透视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

发布时间:2018-06-14 12:39

  本文选题:滦河流域 + 民族融合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摘要】: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Luanhe River basin loca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with its unique lock key status and economic compatibility, has become a microcosm of the great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history.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which is marked by mythological identity, form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Because of the inseparably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ing and nomadic economic systems, the Great Wall became an unbreakable historical binding line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grasslands, and political unity w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summer resort in the Qing Dynasty. It marks the unparalleled unity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two major ethnic systems of farming and nomadic in China. Summer Resort is not only the final historical witn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China's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ethnic integration and its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分类号】:K9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佳云;;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解读制度经济学[J];岭南学刊;2011年02期

2 梅雪芹;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J];史学月刊;2004年03期

3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J];唐都学刊;2001年03期

4 邢至怡;;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与当代青年的成长——以阅读乔纳森·沃尔夫的《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为例[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5 傅志勇;;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Z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豆勇超;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其缺陷豆勇超[D];南京大学;2011年

2 万智巍;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波;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刘统;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J];史学史研究;1997年04期

3 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4 马雪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张振昌,熊彤;民族融合与中国小说之嬗变[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王静,张冲;民族融合中的中国服饰[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7 石涵月;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刘达科;辽金元绝句诗探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田青刚;商代民族融合与华夏民族的形成[J];寻根;2005年05期

10 林坚;;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流变[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锦芬;袁素芳;张树林;刘振兴;;滦河流域沙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孔毅;;应当重视对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吴江;;略论民族融合及与时俱进地发展人的自由[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燕宝;;一块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见证[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陈怀荃;;赤峰——东北地区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王洪彬;;滦河流域泥石流预报与防治方法探讨[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侯琴;;地震地理与洪水灾害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

9 要瑞芬;;石勒教育计划略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之恒;;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德明;我省汛情平稳[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屈志成;我市滦河流域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N];承德日报;2006年

3 王子平 王书云;简论滦河文化[N];河北日报;2006年

4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三 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见习记者 王娜;滦河流域探索初始水权分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本报记者 冯建华;促进民族融合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李春兰;文化托起民族融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二 汉族是如何融入少数民族中的[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王兰 曹鸿飞 韩冬;迁安市6年投资22亿元用于滦河生态防洪[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凤玲;滦河内蒙段径流变化规律分析预测及流域水资源模拟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森;敦煌家具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朝霞;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D];武汉大学;2011年

8 王红霞;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框架安排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红;论罗莎·卢森堡的民族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涛;论东察合台汗国与明王朝的关系及其民族文化融合[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王封礼;从磨合到整合:一个西部少数民族村落的变迁史[D];西南大学;2007年

4 刘艳;多元文化和蒙特利尔华人的融合[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媛;六朝音乐文化交流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刘真;瑞士多语制政策形成的历史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李清霖;民族融合视阈下的北魏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张启发;北朝民族的迁徙及其路线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金圆恒;南诏的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范志鹏;北朝民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7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17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