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殷人景观地理研究刍议
本文选题:甲骨文 + 历史地理学 ; 参考:《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摘要】:本文综合了甲骨文研究和国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近理论 ,针对甲骨文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提出了综合文字学、地理学等方法研究殷代景观地理问题的设想 ,并强调区分殷代景观研究的两个方面 ,真实景观及感知景观 ,同时强调通过景观研究分析人地关系。本文对殷人的景观观念、感知、分类方法及类型等进行了案例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recent theories of the study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human geography. In view of the weakness of the study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geograph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entative plan for the study of landscape geography in Yin Dynasty by means of comprehensive philology and geography. It also emphasiz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al landscape and the perceptual landscap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through landscape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f Yin people's landscape concept, percep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typ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分类号】:K901.6;K8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作宾;殷文丁时卜辞中一旬间之气象纪录[J];气象学报;1943年Z1期
2 李绍连;关于商王国的政体问题──王国疆域的考古佐证[J];中原文物;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虎三;;甲骨文中的“羊”与“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建筑与传统村落环境意象研究——以闽东寿宁尤溪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3 陈隆文;;“垣”字圜钱地望考辨[J];安徽钱币;2008年02期
4 范海予;;幼儿识字教学法对第二语言汉字教学的几点借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胡静;;文化学视角下的“示”部字与鬼神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景丽;;甲骨文断代研究的成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杨运庚,周海霞;从背景文化角度谈古文字教学[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陈雪梅;“女”部字语义场文化意蕴浅探[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傅华辰;;偏旁“口”字的构形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苏萍;汉字·女性·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姜”、“姬”等女字部首姓氏的产生背景[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5 蔡运章;;周原新获甲骨卜筮文字略论[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乐;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理论发展研究及医家思维模拟方法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吕全义;《臣辰v伞访难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J];殷都学刊;1998年03期
2 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J];中州学刊;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艾;从甲骨文看殷人的审美观[J];怀化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2 张翠华;《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质疑——兼与张国硕老师商榷[J];档案学研究;2000年04期
3 田彩中;甲骨文风格图说[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Z1期
4 濮茅左;略谈甲骨文的命名和书法艺术[J];寻根;1999年04期
5 赵兴彬;百年发现谁为先——评甲骨文发现者之争[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周德武;;埃利森:“一不留神”成了世界首富[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25期
7 贾文,贾加林;甲骨文中农作物“稻”“黍”“来(■)”“i枴薄皕,”的考辨[J];殷都学刊;2001年04期
8 沙鸥;甲骨文的“意象”美[J];中州今古;2002年01期
9 ;策略 合作[J];现代制造;2003年17期
10 ;武士企业家:拉里·埃利森[J];信息产业报道;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胜军;牟重行;;热带风暴景观与浙江海岛特色旅游探讨[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孟强;;对我国旅游公路的探讨与建议[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胜军;牟重行;;热带风暴景观与浙江海岛特色旅游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归复;沈熙环;;北京市林木种苗工作的过去与对近年安排的考虑[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5 虎陈霞;;武威绿洲景观格局变化驱动要素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修贝贝;;关于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汝明;巫伟;祝劲军;;彩叶树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配置[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8 邹春洋;;人居景观谱系演变及其现代指示意义[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黄莹;;生态 游憩 景观——桂林桂湖景区植物景观探析[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马礼;唐冲;;尚义县景观生态分类和生态建设方略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源;甲骨文中所见的豕牲[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马季凡;《甲骨文商史丛考》评[N];中国文物报;2009年
3 李凤勇;甲骨文的发现与古董商人[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文艳;大鱼吃小鱼甲骨文仁科较劲收购战[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李永胜;甲骨文推进JDE融合[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亮;甲骨文穷追猛打SAP[N];南方日报;2007年
7 于翔;甲骨文下次收购谁?[N];网络世界;2007年
8 杨洁;2007年甲骨文全球大会在旧金山召开[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记者 任国战 通讯员 王龙;《千字甲骨文》邮票在安阳举行首发式[N];河南日报;2009年
10 Ric Shreves;适应或毁灭[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邵英;古文字形体考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谭飞;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程邦雄;孙诒让文字学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谢祥财;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冯华;尔雅新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旭东;卜辞与殷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剑南;甲骨文攻击类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柳学智;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兰;甲骨文同源字系统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郭凤花;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蒋莹;浅析建筑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谌于蓝;金文同义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伍凌燕;甲骨文副词研究述评[D];武汉大学;2005年
9 邹渊;甲骨文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苏家寅;商代林木应用探讨[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5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2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