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
本文选题:西汉 + 黄河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摘要】:西汉黄河暴发多次水患,原因是多方面的。黄河本身多沙、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迁及主河道发育的影响仅是部分原因。在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水患防治制度得不到有效坚持也是黄河多灾的重要原因。西汉政府在黄河水患时创立了一系列防治制度,起初效果明显,但至成帝以后,制度僵滞,致使河患得不到有效防治,成、哀、平、新莽时期都有水患发生。直至东汉王景重新坚持防治制度,加上环境变化等原因,黄河才得以长时期安流。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broke out many time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or many reas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itself on s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river is only partly caused.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established in practice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reated a seri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system in the Yellow River flood, which had obvious effect at first, but after becoming emperor, the system was stiff and stagnant, resulting in the river infestation could not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made, mourned, leveled, and occurred in the new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King K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sisted o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was able to flow smoothly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BZS026)
【分类号】:K234.1;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年02期
2 邹逸麟;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黄河;1989年02期
3 段伟;汉武帝财政决策与瓠子河决治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杨振红;汉代自然灾害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王刚;从债务问题看西汉商品经济状况[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4 陈立柱;亳在大O>说[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5 王柏中;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郑颖慧,谢志强;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宏斌;樊志民;;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史念海;;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五辑)[C];1990年
5 刘毓庆;郭万金;;汉代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杨孟衡;;上党古赛仪典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董平均;西汉分封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丁春文;秦汉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施建军;神仙·游仙诗·曹氏父子[D];郑州大学;2001年
9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10 翁俊松;《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靖泰,汪品先;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1980年04期
2 李居信,刘书贵;淅川柑桔生态环境与宜桔地选片评价[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3 杨达源;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J];地理研究;1986年03期
4 黄麒;青海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古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88年22期
5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年02期
6 王鹏飞;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玉山;;鲧、禹治水人文地理坐标系统研究[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2 曾艳;曾庆硕;;开封成为都城的地理条件[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朱士光;;论新郑古都文化研究与古都文化资源之开发[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志恒;丁圣彦;;黄河对开封影响的整合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强 张忠慧 王凤云;沉积的科学 流淌的文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美锷;走出地理学困境靠自信自强[N];光明日报;2003年
,本文编号:2057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5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