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历史时期洞庭湖地区城镇职能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6-28 11:21

  本文选题:城镇 + 职能 ; 参考:《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摘要】:分四个历史阶段分析论述了洞庭湖区城镇职能的演变过程。认为:①南北朝以前,由原始聚落向军事型城镇过渡;南北朝时期的城镇,以行政中心为主;唐、宋时期,商贸因素在城镇职能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明清时期,粮棉贸易成为城镇的特色职能。②城镇发展和空间分布的趋势,与洞庭湖环境变迁、人类活动轨迹基本一致。③城镇职能大体经历了军事型→行政型→经济型这一变化过程。④至清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县镇———乡镇四个市场层次。还结合历史情况对现代洞庭湖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volvement process of town func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in four historical stag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befor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itive settlements to military-type cities and towns;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dominated by administrative center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factors in the urban func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rain and Cotton Trade has become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of towns. 2 the tren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Dongting Lake, The course of human activitie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3. The functions of cities and towns have generally experienc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military type and administrative type and economic type from 4. 4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urban system has basically formed four market levels: central city-regional city-county town-township.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Dongting Lake area are also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1BJY058)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编号:04C091)资助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董力三;洞庭湖区气候及江湖关系历史变迁的探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明,谢光辉,谢炳庚,罗为检;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3 陈福义;环洞庭湖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和平;彭征;洪惠坤;程希;;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2 杨建军;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郭荣朝;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若干问题[J];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4 陈志,刘耀彬,杨益民;城市规模分布演变与扩展因素的相关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5 戴宾;发展区域城际快速列车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晋,卓莉,史培军,一之濑俊明;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J];遥感学报;2003年03期

7 戴芹,马建文,陈雪;北京环线建设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检测与分析[J];遥感学报;2005年03期

8 陈忠暖,孟鸣;云南城市职能分类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02期

9 刘耀彬;宋学锋;;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谢永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佳;;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量聚集效应的聚类分析[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彭震;毛蒋兴;;南宁CBD(中心商务区)范围界定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姜乃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蒋海兵;白光润;梁浩栋;;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影响下商业区内部空间结构——以上海田林商业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陈绍愿;赵红;林建平;;企业群落复合体及其生态调控机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许君燕;陈松林;;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泉州市为例[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甄富春;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曾谦;近代山西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苏惠敏;西安市数字城市工程地质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吕红;清代资源型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玲;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晓玲;城市化视角下的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嘉;高速公路网对上海市域城镇体系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振宇;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艳;汉长昌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及整合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葛敬炳;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化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磊;武汉地铁2号线沿线公交系统调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苏玉燕;基于RS和GIS的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宇;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俊峰;“城中村”改造主体的原则设置[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启成;城市发展与城市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2期

2 朱英明,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3 周国华;湖南省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李王鸣,谢良葵;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以浙北为例[J];经济地理;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葵 ,彦雨;安徽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J];学术界;1988年06期

2 孟广文;;天津市城镇体系特点、演化与海河下游港口工业城镇的建设[J];人文地理;1989年04期

3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杨发相;新疆绿洲型城镇的分布类型与兴衰[J];干旱区地理;1990年02期

5 林世慧;;略论明代辽东城镇的兴衰[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

6 刘孝瑜;柏贵喜;;鄂西土家族地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俞文岚;云南省城镇发展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思想战线;1994年06期

8 焦书乾;西北民族地区古代城镇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刍议[J];中国藏学;1995年03期

10 任旺兵;干旱区城镇发展的理论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栋;;论初发型城镇体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赵荣;;西部开发中的西北城镇发展模式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李春华;;西部大开发 城市要先行——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发展思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蒙毅;文森;李萍;;重庆市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乔建平;夏保林;;西藏城镇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洋;徐兆华;;城镇道路规划[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7 李红;;长江中游沿线城镇发展与开发管制——以湖北段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车武;李俊奇;;21世纪中国城镇雨水利用与雨水污染控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朱希刚;李澜;;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勇;;城镇化建设是促进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取向[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晓青;崇明勾画城镇发展新格局[N];解放日报;2000年

2 沈伟言 王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N];江苏经济报;2000年

3 陈双双 顾新东;苏南率先崛起“城镇群”[N];新华日报;2000年

4 蒋一军;以土地整理促进城镇化建设[N];经济日报;2001年

5 黄贵华(中共四川省资中县委书记);加快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及途径[N];学习时报;2001年

6 尹永纯 刘乃山;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N];大众科技报;2002年

7 湖南省衡东县委副书记 曹玉雅;农村城镇化须抓好文化建设[N];农民日报;2002年

8 记者何勇;山东城镇发展步入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 衡阳市南岳区人民政府 课题组;南岳土地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上)[N];湖南经济报;2003年

10 庞彩霞 张建军 伦战;虎门扩张[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宝权;生态经济区中的城镇布局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曹宗平;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D];西北大学;2004年

5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洪彬;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春华;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柳;云南湖区环境协调性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抚仙湖湖区为例[D];重庆大学;2002年

2 马国霞;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张掖绿洲城镇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东升;河西走廊绿洲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龙海;桂林市城镇发展与城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余丽红;我国不同地域城镇化战略选择的比较研究——以闽北闽南两大地带城镇化发展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6 高迎伏;中小城市“城中村”问题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金涛;湖北城镇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超;云南历史城镇兴衰的区域性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孙伟;生态视野·黔东南州山区聚落与城镇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诸惠伟;基于土地视角的乡镇企业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7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77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