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本文选题:生态环境 + 变迁 ; 参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0期
【摘要】: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安阳和陕西的西安,每个文明中心持续不超过300年。这些文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其转移周期大约是200年。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呈现出平缓期—高峰期—平缓期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Abstract]: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a world climate warming up, the Chinese scholars called it "the Yangshao warm period". The warm and moist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gave birth to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its 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produced many civilizations centers, respectively, the temple of the south of Shanxi, the Luoyang of western Henan and the North Henan. In Anyang and Xi'an in Shaanxi, each civilization center lasts for no more than 300 years. The center of civilization is continuously transferred and its transfer cycle is about 200 year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transfer of the center of civilizatio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生态环境变迁与黄河文明发展研究”(05JA720005) 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项目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纯成;天人关系与人的生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J];史学月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舒宪;《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2 潘守永,雷虹霁;古代玉器上所见“崴”字纹的含义——“九屈神人”与中国早期神像模式[J];民族艺术;2000年04期
3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喜峰;论周平王的东迁[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5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李廷勇,刘建宇,王建力;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以重庆市近代以来气候变化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文华;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史中的几个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殷勇,方念乔,王倩,聂浩刚,秦尊丽;云南中甸纳帕海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及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10 赵景波;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美娅;莫岳云;曾慧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钟国发;;西方异域信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郭索彦;张长印;;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5 徐日辉;;古越鸟文化与农业经济初探[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张山山;地理信息系统时空数据建模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3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燕生;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陈淑娥;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光释光测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宇平;周厚岐山全新世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莉;汉晋时期楼兰古绿洲环境变迁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战平;陕西岐山全新世黄土与环境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平华;周原扶风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社会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缪卫东;西安市白鹿塬边滑坡成因及空时分布预测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刘殿兵;神农架高海拔洞穴石笋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8 况润元;湖北神农架近2000年来的石笋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玲;气候变化对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立国;塔里木盆地南缘4.0 ka来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2 黄春长;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与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3 李贵仓;科技伦理问题产生的利益根源——一个生存论的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
5 陈渭南 ,高尚玉 ,邵亚军 ,张会玲;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组合与气候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廷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 张纯成;;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0期
3 古帅;;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变迁的地名透析[J];沧桑;2010年04期
4 周宏伟;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2期
5 朱圣钟;;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2期
6 张小庆;张金池;;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湘源;;再说三江口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鲍成志;;近代中国交通地理变迁与城市兴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许伏军;;村落公共生活空间的衰落、变迁与传统的失落——以浙江乐清黄檀硐古村为例[J];新课程(教研);2010年09期
10 陈桥驿;;《浙东运河史》序[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组;协调发展谋幸福[N];人民日报;2007年
2 赵清秀;大红、大绿绘就巍巍井冈山[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佳;“新天府”风波给成都一个反思的理由[N];四川日报;2008年
4 海雄;热带神奇的呼唤与变迁[N];中国信息报;2002年
5 省人大常委会 吴光范;民族语地名与生态文明[N];云南日报;2008年
6 ;世界十大草原之“最”[N];兰州日报;2006年
7 王永生;国家地质公园定位一目了然[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陈潮;看中华版图水陆变迁[N];北京日报;2002年
9 刘昌慧;美不胜收的瀚海明珠[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青海省省长 宋秀岩;“大美青海—香港行”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青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泥玛仁庆;蒙古地名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金勇强;宋夏战争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晗;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岩;历史时期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5 郭林林;人文化石—河南政区地名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丁卫香;清代山西森林分布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向上;清代贵州地区森林分布变迁浅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蔡潇;城市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D];南昌大学;2011年
9 孟艳玲;煤炭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发生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石磊;年保玉则国家冰川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8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7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