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著:《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
本文选题:本土文学 + 胡阿祥 ; 参考:《学海》2005年02期
[Abstract]:......
【分类号】:K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海娟;;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2 ;相聚南安《泉州文学》座谈会在康美镇政府召开[J];泉州文学;2007年10期
3 王晓春;权宇;;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美学关怀——马克·吐温式幽默中的“欺骗”[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6期
4 任美衡;;近三十年衡阳本土文学概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周猹铭;从“客卿文学”到“本土文学”——对云南当代民族文学和地域文学发展的一种宏观把握[J];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02期
6 邓经武,陶昒;全球一体化语境中本土文学的自我确认——《战争和人》得失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7 胡阿祥;论魏晋时期巴蜀地区本土文学的寂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之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9 胡阿祥;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J];史学月刊;2004年04期
10 叶会昌;郎瑞萍;;20世纪北朝本土文人诗研究综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阿祥;;魏晋时期淮南地区本土文学述论[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卫婷;;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地志略述(摘要)[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秋银;;“竹林七贤”的由来与性质[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胡阿祥;;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5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明兰;;再论魏晋清谈玄风中产生的名流雅器——麈尾——从洛阳曹魏墓室壁画《麈尾图》说起[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刘怀荣;;魏晋乐府官署的演变考[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同为;花家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套路演练中的体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封海清;;儒学式微与西晋灭亡——道德失落的政治危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华生;梳理深圳本土文学命脉[N];深圳商报;2009年
2 王胜旺遵义日报社;本土文学青年创作之路在何方[N];遵义日报;2009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王晶晶 刘思宇;《作品》的“冒险”:挖掘本土“草根”作家[N];南方日报;2011年
4 记者 夏婧;用十年时间发掘本土文学潜力股[N];重庆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陈定波;发挥优势 多出精品[N];塔城报;2009年
6 李建森;远逾宋唐 直攀魏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李小树;魏晋南北的民间授史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通讯员余海峰;精河县注重培养本土文艺人才[N];博尔塔拉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曹新玲;古城西安话魏晋[N];新疆日报(汉);2011年
10 何艳萍;《勐巴娜西》社科文艺季刊获省级优秀封面奖[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伟;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渠晓云;魏晋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叶如兰;冲撞·融合[D];复旦大学;2009年
7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林;魏晋“春秋决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苏民;士族与魏晋新政权[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静;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地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政之;王肃《孔子家语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楠;魏晋论语学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媛;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D];安徽大学;2003年
7 闫玮;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D];河北大学;2006年
8 辛文;魏晋玄言诗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昂六寿;汉魏晋南北朝语音规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孙少华;《孔丛子》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及其材料来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83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8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