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秦岩小考
[Abstract]:......
【分类号】:K92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震球;徐霞客《楚游日记》纵横谈[J];零陵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2 柳文龙,张贵祥;徐霞客及其地理贡献[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蔡述傅;;徐霞客及其遗迹[J];文物;1962年03期
4 朱德浩 ,朱学稳;明代杰出的地学家——徐霞客[J];中国地质;1985年07期
5 王东鸿;余纯顺:当代徐霞客[J];民族团结;1994年06期
6 叶文皓;关于徐霞客三游雁荡的两点辨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7 孙乃昌;人与梅花一样清——纪念徐霞客诞辰410周年[J];江苏地方志;1997年01期
8 吕锡生;《徐霞客游记》中的妇女形象[J];江南论坛;2000年08期
9 艾若;辛巳年的启示——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J];炎黄春秋;2002年01期
10 龚艳丽,赵盛国;徐霞客人格魅力及其《游记》悲剧探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柳;;刘湘和《徐霞客诗译赏》[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2 杨昶;张晋光;;徐霞客与赏石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3 姚伟钧;;再论徐霞客生态思想与实践的现代价值[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4 杨长坤;;徐霞客在曲靖对“南龙”的考察及其贡献——徐霞客在曲靖留下的思考之五[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5 卞君萍;任小玫;张青松;;徐霞客——地理科学的先驱[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6 石俊杰;;徐霞客游峨眉考[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7 吴曙华;;徐霞客所处时代小议[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8 郑祖安;;徐霞客旅途中的“夜生活”——在投宿地住居一晚的生活情况[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朱钧侃;杜呈表;;徐霞客的历史地位及其杰出贡献[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赵净修;;徐霞客游丽江[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浩伟 刘晓;徐霞客镇力推项目快进快上保增长[N];江阴日报;2009年
2 冉荷;第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 今年举办[N];中国贸易报;2010年
3 郑英;霞客文化“霞印”天下[N];江阴日报;2009年
4 王乾荣;如今,谁能做成“徐霞客”?[N];检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瑾 郑大中;徐霞客六过上饶[N];上饶日报;2007年
6 程伟虹;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一期开放“幸福之路”徐霞客大道建成通车[N];江阴日报;2008年
7 程伟虹;我市专题研究徐霞客大道两侧控制规划[N];江阴日报;2008年
8 孔琴 刘晓;徐霞客镇“四化一新”打好文化牌[N];江阴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赵京军;“当代徐霞客”李存修[N];济宁日报;2010年
10 陈太平 小杨;徐霞客镇10位寿星倡导祝寿新风[N];江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英辉;喀斯特洞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与传输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3 江亦元;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及工艺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宗成振;刻帖著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浩;汉代地方财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8 汤国璋;多年冻土隧道开挖稳定性及其渗漏水特征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娜;天桂山溶洞景观特征及旅游资源价值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楠;宋代五岭地区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叶好华;氧化铝模板孔洞内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Ge纳米线[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年辉;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洞内降水理论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宁;人为活动对安徽大王洞洞穴环境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6 杜金娥;旅游对蓬莱仙洞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彭达池;钱曾及其《读书敏求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金汉波;吴城遗址聚落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邓川;现代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与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胡铁山;地下建筑热湿环境与热湿耦合对流传递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9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1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