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概说

发布时间:2018-07-29 20:33
【摘要】: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是土家族文化的标志与见证,这些地名不仅能反映土家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更能反映土家族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痕迹,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丰富多样,有以地形、地貌、地质(矿)命名者;有以气候原因命名者;而以地理山水命名和以动植物命名者比例极高;以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以重要历史、军事事件命名的军事地名、边界、关口地名,其中人文地名中姓氏地名所占比例最高。另外,地名还在无形中记录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信息。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是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人化、人化自然紧密结合的结果。随着时代变迁新的地名也随之产生,因此小小的地名所承载的信息、文化和启示是不能忽视的,应当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和传承。
[Abstract]:The place names in Wuling Tujia area are the symbol and witness of Tujia culture. These name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ujia area, but also reflect the trace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ujia area, which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Wuling Tujia area is rich in geographical names, including topographic, geomorphological, geological (mineral) names, climatic reasons, geographical landscape names and animal and plant names. The place names formed by human activities also occupy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such as military place names named after important history and military events, border names, gate names, among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human place names is the highest. In addition, place names also reco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nvisible information. The place names in Wuling Tujia area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e, history and human culture, and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person and human nature.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the new place names have come into being, so the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enlightenment carried by the small place names can not be ignored,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passed on as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水文化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一文;黔东南苗语地名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孔杰斌;;杭州地域文化与元代杭州杂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刘芳;;神农氏炎帝与粟[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4 黄龙光;杰觉伊弘;;论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民俗特质[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5 马格侠;;初唐天水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唐丽丽;;试论安徽方言分布的特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增伟;张胜茂;;基于GIS的姓氏地名制图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8 陈立中;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地名学[J];沧桑;2005年01期

9 石磊;;港澳地区地方志编修及对方志学的研究[J];沧桑;2010年09期

10 邓剑秋;张艳国;;论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文化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长江文化论丛;200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中国古代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探微——以宋代东京城和巴蜀地区城镇防卫体系空间绩效分析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王辉;;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古代江南建筑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霄军;;“长安”的同名地名自动识别与指代消解[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4 池子华;;存同求异:近代江南淮北社会文化的比较观[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巫允明;;华夏文化对美洲印第安人古代文明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初探[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任小玫;;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转译及传播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7 何公慰;;徐霞客朴素生态文明观简说[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8 裴丹;;太湖下游平原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9 薛正昌;;六盘山下王城:元代安西王府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10 后晓荣;;秦政区地理研究简史[A];中国秦文化研究(2011第1期总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历;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5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葛宝森;保定商会研究(1907-1945)[D];河北大学;2011年

9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邰三亲;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雷雷;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彦;杭州城市休闲科技的历史考察和发展趋势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会芹;宋元话本中东京、临安故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贾攀;开封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周泥杉;张元干退居福建时期交游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继富;叶适功利主义思想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8 秦飞;“鲁哀公问孔子”文献综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采梅;明清广东新安县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臧俊改;南宋以降(1840年之前)驱蝗神刘猛将军信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福荣;王正勇;;重庆土家族地区古代交通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袁东升;;当代土家族地区木匠及其文化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1期

3 黄柏权;;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钱璐;;论明清土司时期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金毅;;土家族的辣椒习俗[J];民俗研究;1993年01期

6 李绍明;土家族艺术明珠土戏[J];四川戏剧;1994年01期

7 周兴茂;近期土家族研究成果评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莫代山;;浅论土家族宗族的文化功能及其当代调适[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9 李技文;;土家族民间文艺知识的开发及其利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熊晓辉;;“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柏权;;土家族研究五十年[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交流[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3 萧洪恩;;事件隐喻与哲学视界:土家族哲学转型的传统及现代进程[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4 柏贵喜;;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永红;;土家族傩坛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储林;;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柏权;;土家族的还傩愿与祭虎[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晖;;思南、德江土家族傩堂音乐初析[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治烈;;加大力度开发土家族医药[A];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2年

10 向笔群;;略论贵州土家族民俗风情文化的功能、价值与保护意义[A];2014年贵州社科学术年会学术专场研讨会暨“以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泽勋;影响土家服饰独立、传承和发展的因素[N];恩施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海晔;土家族医药传承不衰[N];中国民族报;2001年

3 谭庆虎;规范土家族服饰应注意几个问题[N];恩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艳 实习生 瞿同;省土家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召开[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牟方秀 李资源;土家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法制建设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徐亚静;情系土家族医药四十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包泉万;土家族“非遗”如何进行产业开发(下)[N];中国民族报;2014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雪梅;清代两湖土家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N];光明日报;2009年

9 王杨;尊重实际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学科[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潘艳;守望民族精神家园 创造土家现代文明[N];贵州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冯敏;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建国;土家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D];兰州大学;2011年

2 左传;土家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太群;土家族《廪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耿桂红;土家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袁东升;当代土家族地区木匠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姜爱;鹤峰屏山土家族招赘婚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7 莫代山;土家族乡村疾病传统预防与处置知识的文化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8 傅琳;土家族女儿会的当代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阳;汉字书写对土家族仪式符号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谭立军;土家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53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53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