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cultur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y of China finally transitioned to the modern stage. In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modern geography, historical geography show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wo synchronization" and "two unsynchrony", that is, the nam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subject and its independent branch status in the modern geography disciplin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modern geography, it develops synchronously, and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content lags behind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modern geography. It 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is out of sync.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traditional geography thought metho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K9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侯甬坚;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初期的学科概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张莉;20世纪中国借鉴国外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3 宋宽锋,郝娟;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本视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附论我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转换[J];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04期
6 李健超;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柱;;战国时宋都彭城辨[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2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何静;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学的当代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黄路阳;;中国近现代高等学校章程述略[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周龙田;;“五四”运动前后的沈尹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俊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成功实施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张希林,张希政;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张百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樊慧英;;中国近代技术学校的产生及其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管弦;;国民党统治时期高校分布的演变及原因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5 吴云鹏;;美国大学学分制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孔祥军;;三国西晋政区研究之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邱志红;;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9 邹振环;;西学在华传播的三个堆积层与晚明、晚清的关联[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5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迪;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赛赛;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 加强高校教师权益保护[D];山东大学;2010年
6 翁朝葵;高校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可英;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孙晓燕;高等院校书法装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甬坚;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初期的学科概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3期
3 菊地利夫 ,辛德勇;历史地理学的构成——《历史地理学导论》选载之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1期
4 河野通博;日本历史地理学家略论——以京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永海;“法性论”与“本无说”——“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5期
2 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J];学习与探索;1986年04期
3 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J];云梦学刊;1986年02期
4 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论[J];求索;1987年04期
5 张永泉;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土壤——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02期
6 魏承思;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J];社会科学;1987年10期
7 王国文;;甘肃省哲学学会召开1986年年会[J];哲学动态;1987年01期
8 张慧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J];学习与探索;1987年05期
9 冷德熙;;“儒学与传统文化”讲习班纪言[J];哲学动态;1988年01期
10 苏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丛书印象散记[J];文学评论;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良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志雄;;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翁春萌;;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探讨[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4 赵波;;关公“忠、义、仁、勇”精神与中华“大一统”思想[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5 于承武;;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陇菲;;《国学论衡》第三辑编辑预想[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李锦全;;博取众长 断以己意——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读后[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8 张玉龙;;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9 佐斌;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朱小芳;佐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传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2 潘岳;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刘修兵;年味怎样才能浓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丁杨;林谷芳:以禅心读天地大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刘成军;中国传统文化的分镜头影像[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记者 钱炜;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N];科技日报;2007年
7 沈静芳;握住文化之手[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8 刘增禄 胡春燕;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及现代价值[N];青岛日报;2007年
9 赵笛;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热的背后[N];青岛日报;2007年
10 刘琼 吴焰;文化传播,要市场更要品位[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薛文礼;中国传统药业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赵宏志;中国个性伦理的萌发与展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9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 赵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3 冯雪;张炜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5 李思;媒介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海翔;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文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煜;法常变而道不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华丹;从疏离感看谭恩美的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63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6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