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8-11 13:34
【摘要】:江南地区水域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种类繁多,体系完整,其中以水田景观(即圩田)为主体形态。本文以水田及捍海塘建设为例,指出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即:(一)先秦至南北朝以“三江五湖”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二)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三)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即整治景观)系统的最后定型,揭示出导致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人民推动农业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艰苦努力,进而从一个角度突出地展示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Abstract]:The waters landscap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The water landscape in Jiaxing,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plain of Hangzhou and Jiaxing, has many kinds and complete system, in which paddy field landscape (polder field) is the main form.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ddy fields and defence seawal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andscape system of Jiaxing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stinct stages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y are: (1)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 marked by "three rivers and five lakes" from the pre-Qin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2) the comprehensive formation of the reclamation landscape system between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until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3) the water network such as weaving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inal finalization of the fine landscape system (that is, the renovated landscape) in Peitang revealed tha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leading to the landscape change in this area came from the hard efforts made by the people of the past dynas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ncy. From a point of view,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chang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历史变迁的多维视野研究”
【分类号】:K928.6;K2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丁颖;试论水体景观[J];安徽建筑;2002年02期

2 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3 赵崔莉,刘新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3年03期

4 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5 薛惠锋;景观水资源与水域景观相关研究[J];经济地理;1994年02期

6 周天麟 ,俞美璋;杭嘉湖地区历代海塘工程的状况与发展[J];嘉兴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Z1期

7 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J];史林;2002年03期

8 薛惠锋,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2期

9 何勇强;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试析我国区域立法的含义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宋娟;刘莹;苗想想;罗言云;;城市水资源风景规划设计初探——以四川绵竹市水景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刘珍环;王仰麟;彭建;李猷;吴健生;;深圳市水体景观破碎化动态及其生态价值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3期

5 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6 刘珍环;王仰麟;彭建;李猷;吴健生;;深圳市水体景观破碎化动态及其生态价值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雷志松;;从浙江林业史谈区域林业史研究的意义与前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吴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陈剑峰;;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的调适——以杭嘉湖地区为例[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10 罗震宇;秦启文;;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群体隔阂——对失地农民城市居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季永兴;刘水芹;张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罗苏文;;近代景德镇瓷业经营环境与瓷都的演变[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4 宋立新;;生态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成;;“万殊之妙,共枝别干”——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之地域性差异探讨[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0年

6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3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岳文泽;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2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旭炜;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涛;地方政府实践驱动下门户城市的空间发展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艳艳;参与式社区环境管理的居民感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静武;宁波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9 宋亚男;上海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美学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思棣;;江淮地区圩田初探[J];安徽史学;1984年06期

2 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薛惠锋;骊山风景区植被资源旅游潜力评价与绿化规划[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02期

5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6 丁圣彦,钱乐祥,曹新向,李爽,李昊民;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7 王建革;人口、制度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周建明;北宋漕运发展原因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全明;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刘盛佳;近代地理学时期的历史地理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祥海;论宋代圩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2期

2 巴兆祥;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J];中国农史;1997年03期

3 薛惠锋,,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2期

4 吴滔;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J];中国农史;1995年03期

5 胡焕庸;江宁县之耕地与人口密度[J];地理学报;1934年02期

6 宁可;宋代的圩田[J];史学月刊;1958年12期

7 吴奈夫;范仲淹治苏政绩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梁诸英;顾芳;;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史;2006年01期

9 王建革;;水流环境与吴淞江流域的田制(10~15世纪)[J];中国农史;2008年03期

10 谢义明;我国稻作文化拓展的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芳;;太湖地区古代圩田的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邵柳斌;;“塘浦(n嚫

本文编号:2177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77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