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8-13 13:49
【摘要】: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一。本文选择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应用GIS和ANN技术,模拟区域自然致贫因子和消贫因子的空间分布,计算各乡镇的贫困度,揭示区域贫困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指导研究区早日脱贫及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形、土壤侵蚀等自然要素是主要的致贫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缓解贫困的因子。贫困度较小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部,贫困度较大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边缘。可见,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区域贫困化简便、实用,避免了传统的单纯依靠统计数据进行贫困化研究的做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与技术途径。
[Abstract]: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typical poor regions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steep mountain slope, broken terrain, fragile habitat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is paper, the Maodiao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the township is taken as the basic uni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nd anti-poverty factors is simulated by using GIS and ANN techniques, and the poverty degree of each township is calcul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gional poverty is reveal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guiding the research area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rebuild the ecology at an early d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and soil eros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of poverty,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were the factors to alleviate poverty. The towns with low poverty degree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ea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towns with higher poverty degree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edges of the study area. It can be seen that it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to us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simulate regional poverty, which avoid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imply relying on statistical data to study poverty. It is a feasible method and technical approach.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4033504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40001038)资助
【分类号】:K90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崔林丽,史军,唐娉,高志强;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2 李双成,许月卿,傅小锋;基于GIS和ANN的中国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J];资源科学;2005年04期

3 许月卿,李双成;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资源科学;2005年01期

4 方精云,柯金虎,唐志尧,陈安平;生物生产力的“4P”概念、估算及其相互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永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江苏省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绍才;孙海龙;杨志荣;何磊;崔保山;;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朱利东,林丽,付修根,庞艳春,熊永柱;矿区生态重建[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孙志高;刘景双;杨继松;周旺明;秦胜金;赵卫;;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种群生物量结构动态与生长速率分析[J];草业学报;2006年02期

7 高群;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8 崔林丽,史军,唐娉,高志强;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9 莫宏伟;任志远;王欣;韩用顺;;风沙过渡区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以陕西榆阳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10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岩;马晓微;;基于全面小康目标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研究[A];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崔宇;雷海平;吴跃民;;湖南省农用地等别平衡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蔡运龙;;生态建设的观念、政策与管理: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思考[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广;李贵才;王军邦;;中国陆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宪丽;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姜曙千;湘西北岩溶山区降水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李首成;川中丘陵区人为影响下的乡村景观格局和碳氮长期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方一平;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2年

5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李绍才;坡面岩体—基质—植被互作的效应和金发草atpA耐寒基因的克隆[D];四川大学;2006年

7 况顺达;贵州马别河流域岩溶石漠化遥感评价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冶民生;岷江上游植被群落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李国柱;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生态经济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永华;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生态环境恢复与调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索安宁;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建宇;基于3S技术的武隆芙蓉江黑叶猴生态环境评价[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曲辉;应用MODIS遥感信息评估华北平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D];吉林大学;2004年

5 宋培勇;贵州不同生境土壤中微生物结构的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德锋;内蒙古多伦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对降水变化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7 孙永丽;白云岩地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克华;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洁;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家录;喀斯特地区庭园生态经济建设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彭建,林家元,王晓东,张文江;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4期

3 孙睿,朱启疆;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4 陶波,李克让,邵雪梅,曹明奎;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5 郭来喜,姜德华;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J];地理研究;1995年02期

6 魏加华,李宇,张建立,程凌鹏,张远东,周宏;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源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学报;2001年03期

7 李双成,郑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8 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3期

9 卢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10 张启慧;中国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218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8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