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生命的痕迹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
【分类号】: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玉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说疑点重重(下)[J];紫禁城;2010年09期
2 夏玉润;;朱元璋与龙凤政权的奥秘(四)[J];紫禁城;2009年12期
3 刘尚恒;;朱升事迹编年[J];文献;1982年03期
4 许莉莉;;朱元璋:善于用人,知人善任[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8期
5 介子平;;从沈万三到文字狱[J];博览群书;1998年10期
6 龚剑锋;;试论朱元璋在浙江金华的活动——兼论朱元璋早期的政治观、军事观、人才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王小平;;八分乞丐[J];师范教育;1986年10期
8 秋前;;朱元璋整顿文风[J];教师博览;1997年04期
9 牟丕志;;朱元璋严于吏治[J];学习月刊;1998年05期
10 王子林;;正统名份 太和殿的原创命名与帝王心境[J];紫禁城;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现海;;明代总兵制度的起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2 张显清;;从《大明律》和《大诰》看朱元璋的“锄强扶弱”政策[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3 张同生;;朱元璋治边、治黔思想的启示[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俞美玉;;刘基“三不朽”之一:所立之功[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林金树;;明代百官车制初探[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6 张兆裕;;明初国事与术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7 杨西岩;;朱元璋夺取元大都之战[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8 余三乐;;明洪武朝与高丽(朝鲜)关系简论[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金奎;;明代军户来源简论[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林金树;;明初吴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初探[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琦;明代祖制之弊[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中央民族大学 陈梧桐;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N];光明日报;2008年
3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赵玉田;“救灾天子”朱元璋[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岳晓东;朱元璋人格分裂猜想[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侯杨方;朱元璋:一个全面倒退的制度创立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彭勇;坐冷板凳的功夫[N];学习时报;2006年
7 周泰宇;洪武通宝折三光背钱[N];中国商报;2006年
8 马渭源;大明帝国与古都南京[N];新华日报;2007年
9 田澍;严明以驭吏 宽裕以待民[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张云宽;朱元璋廿三子朱栋墓钟祥开挖[N];湖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洪永;明初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乔光辉;明代“剪灯”系列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许宁云;汉语篇章零回指的解析与生成:一项基于语料的向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卓华;社会发展脆弱性的技术经济系统集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黄勇军;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虎;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刘乾坤;朱元璋的重典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程蓓蓓;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贪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利利;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家思想和道术的态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李登峰;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关系[D];暨南大学;2003年
6 刘博;从朱元璋个人经历看其重典治国的必然性[D];吉林大学;2007年
7 连建丽;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扬;试析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思想和政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郁;从《明太祖文集》看朱元璋与明初文坛走向[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范红建;明初反腐治贪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6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1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