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口发展的空间解析与可持续城镇化探讨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is also increasing, the high natural growth rate in rural areas has a certain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to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on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function-scale-space" in Tibetan cities and towns, and holds that the economic 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ccelerating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in recent year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ow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urbanization and mak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gradually tend to be "large dispersion, small concentration" pattern. Furthermore, the conflict betwee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is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the goal to be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Tibe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40341008) 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资助
【分类号】:K90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2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3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4 陈国阶;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5 田剑平,许学强,赵晓斌,陈振光;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安置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6 李培祥,李诚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7 董玉祥,李森,董光荣;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成因初步研究——兼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1999年01期
8 蒋彬;论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9期
9 朱玲;西藏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1期
10 傅小锋;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安花;李凤霞;薛晓娟;颜亮东;李英年;张法伟;;灌溉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的影响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2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3 尚可政;陈录元;周海;王式功;杨德保;;西藏北部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及预测——以那曲气象站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曹建军;刘永娟;沈琪;;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张志斌,张小平;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特征及未来发展构想[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石惠春,程国栋,徐中民,张志强,张勃;学习型组织与生态经济研究团队建设[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8 徐世晓;赵亮;李英年;赵新全;古松;;温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9 周毅;刘治彦;赵景柱;;中国区域环境资源及其相关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周毅,刘治彦;中国区域环境资源及其相关性分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桂林;张树兴;;我国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法律规制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志奎;;反思中国区域公共政策研究——缘起、现状与路向[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孟林;张国芳;毛培春;;发挥草地生态功能 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信宝;吴积善;汪阳春;;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及其联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5 唐述林;周尚哲;康建成;;青藏高原内陆湖泊与大冰盖问题[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6 黄志霖;陈利顶;傅伯杰;;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保效应动态变化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乔建平;夏保林;;西藏城镇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林春梅;王敏锋;;“城中村”路在何方——对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再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林林;罗彦;周晗;;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西藏阿里地区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丁志刚;;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研究和探索——以拉萨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巧媛;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成;宪法视域中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与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宋键;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6 杨卫丽;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许仲林;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上生物量潜在碳储量估算[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9 徐景先;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10 陈洪松;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一婷;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简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冉冉;临潼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佳怡;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基本状态的发展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5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娜;我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秋文;基于GIS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韦韦;基于产业功能区的企业间创新网络合作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9 朱金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近2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牡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蒙古民族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令,赵秀锋,郭东信,黄以职;青藏高原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2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J];冰川冻土;1995年02期
3 佘之祥,姚培元,唐振铁;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点与产业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4 许学强 ,黎雅;外来劳工与城市发展初探——以广州为例[J];城市问题;1988年06期
5 刘慧;我国扶贫政策演变及其实施效果[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6 王合生;长江流域持续发展的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7 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8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黄钧尧,朱剑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9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10 刘荣增,崔功豪,冯德显;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柯勇;[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文晖;孟宝;;绿洲水资源与绿洲城镇化的关系探讨——以西北地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年04期
2 李晓东,舒强,钟巍,周哲;南疆铁路沿线区域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预测[J];新疆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1期
3 汤兆云;可持续发展中的江苏人口问题及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田万顷;张述林;;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1年01期
5 张云樵;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后果[J];史学集刊;1986年01期
6 何一民;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发展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7 陈彤;;好日子的标准[J];发现;2003年03期
8 汤潇林;试论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王立伟;陕西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10 郭潇,赵宗跃,时金钟;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清献;;构建“富强和谐生态宜居”乡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部乡镇的低碳发展实践[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2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李月兰;;浅谈广西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A];加快发展广西农业产业化研讨会暨广西农业经济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景海;;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5 周秋芳;;对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的几点思考[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苗欣;;湖北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问题研究[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8 李伟;李宏;;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作用的思考[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蒲瑶;;构筑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范增录;;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的思路和对策[A];首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暨2003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雷鸣;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2年
2 通讯员 袁景宏 林百梅;红山区通过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格评审[N];赤峰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郜玉鑫;国家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督评组来我市督评[N];铁岭日报;2010年
4 记者 于京玄;要树立“大人口”观念 统筹推进人口发展[N];西安日报;2010年
5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刘玲琪;陕西人口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N];陕西日报;2008年
6 石泰峰 中央党校副校长;法制建设与人口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成青宣;《成都市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通过专家评审[N];中国人口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剑雯;我省人口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9 大方县理化中学 方光勇;浅谈如何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和谐人口发展教育[N];毕节日报;2009年
10 首席记者
本文编号:2344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34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