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和特点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04 22:56
【摘要】: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间,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Abstract]: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is composed of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water, climate, geomorphology, soil,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s made up of political, military, soci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cademic and other human factor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are both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fusion between the two major environmental types and the sub-environment types contained by the two major environmental types. The natural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is the cradl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AHSK11-12D3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9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陈友冰;唐先田;;安徽人文传统的特质及成因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王子今;;沛谯英雄的两次崛起与汉王朝的兴亡[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4 郭学东;;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盛险峰;;论淮河在中国古代南北方的分界地位[J];古代文明;2008年01期

6 于薇;;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J];古代文明;2010年01期

7 周崇云;陆勤毅;朱华东;;皖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安徽史学;2013年06期

8 韩酉山;;吕本中与“中原文献之传”[J];江淮论坛;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科,段华洽,王辉;安徽人才战略与人文环境建设[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黄承贵;老子美学与禅宗自然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唐先田,施立业,汪谦干,方英;论安徽人对天津近代化建设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陈业新;;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5 张晓丽;;20世纪50年代安徽水灾中医疗救助活动述论——以1954年淮河水灾为例[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6 贾熟村;;严修与袁世凯家族的友谊[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7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汪慧玲;;建立和完善安徽省投融资体系的对策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谈家胜;方向明;;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10 汪志国;;自然灾害对近代安徽乡村环境的破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高谊;;中国传统养生活动的理论观念探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敏;;浅谈阅读带来的愉悦与美感[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然毅;;禅宗审美观与中国审美理想的嬗变[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6 窦竹君;;农村社会治理的“软法之治”[A];第五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3 张洪彬;论志愿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文卿;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6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7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9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晓东;建·境——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孙杰群;《金刚经》离相无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石贞艳;正念禅修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忠厚;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的计算和模拟[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梁家烨;广东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东;;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2 徐凌云;简论安徽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中的影响和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庞奖励,黄春长;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4 陆巍,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9年01期

5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6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7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8 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9 宫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J];东南文化;1999年05期

10 秦颍,王昌燧,冯敏,杨立新,汪景辉;安徽淮北部分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来源分析[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王子今;[N];光明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思远;;浅谈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性[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魏泉;宣南人文环境的形成[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刘金刚;图书馆人文环境的优化[J];云梦学刊;2004年03期

4 吕世忠;;努力建设和谐的乡村人文环境[J];经纪人学报;2006年03期

5 杨静;郭东兵;;优化农村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6 张小溪;;设计艺术在人文环境中的和谐运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3期

7 王奋;朱世强;;建筑与人文环境的探讨[J];作家;2009年10期

8 勒系林,杨东铭;谈谈人文环境与高职教育的关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宁夏银川: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10期

10 皇甫晓涛;;中国人文环境纵横现——关于区域文化与现代化的再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永健;;我国足球人文环境探析[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2 ;建设南铝新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胡健稳;侯万福;;优化农村人文环境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山俊华;;人文环境与产品设计[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凤弟;;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6 梅保华;;论城市人文环境建设[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7 刘莲玉;;试论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8 陈炳容;;移民与地名[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克全;重视营造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N];文汇报;2006年

2 市委讲师团 罗兴升;建设人文环境 打造文明营口[N];营口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杜冰;专家探讨奥运对北京人文环境影响[N];光明日报;2008年

4 虞舜客;优化人文环境留人才[N];宁波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王春棠;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N];友报;2014年

6 本报评论员;优化人文环境[N];咸阳日报;2005年

7 山东省临朐县蒋峪初中副校长 赵桂海;重视人文环境 创建快乐校园[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记者 郑礼志;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N];遵义日报;2009年

9 平萍 万川明;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努力构建和谐河南[N];河南日报;2005年

10 官会平;和谐的人文环境与人才[N];嘉兴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杰;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创新的人文环境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2 杨开刚;城市人文环境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3 张颖;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探析[D];河海大学;2007年

4 邵革军;人文环境特征对构建和谐城市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冯庆忠;人文环境及其对区域经济推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明亮;对历史网络教学人文环境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科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00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00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