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河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
[Abstract]:There is no independent urban system in the contemporary Huaihe River basin, which many scholars believe is caused by history,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own has not been perfect since ancient times. Howeve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before the 12th century AD, the water system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complete, the cities and towns were well developed, and the status of the central cities was prominent. The space of urban concentrated area gradually transferre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north of the basin and then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basin; After the 12 th century AD, the Yellow River seized Huaihe River, the Huaihe River water system disorder, slow development of towns, lack of central cities.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593)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重点项目(12A170007,13B170402)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怀宇;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李修松;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王鑫义;;西汉末年淮河流域人口问题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5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6 胡金明;邓伟;唐继华;柳江;;隋唐与北宋淮河流域湿地系统格局变迁[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7 郭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开队;;地理开放性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社会发展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卢勇;王思明;郭华;;明清时期黄淮造陆与苏北灾害关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吴海涛;;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李修松;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5 陈立柱;洪永平;;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王开队;;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启示[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7 张崇旺;略论宋代淮河流域的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於冉;;中国城市巨型工程分类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文华;;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历史农业灾害研究之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10 邱云飞;孙良玉;;宋代农业自然灾害史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宴;史宜;陈雯;;基于空间适宜性分区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如皋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继清;曹坤梓;;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类型与特色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曾万涛;;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焱;;京津冀区域框架下的滨海新区发展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旭;;小议城市财政与北京中心城市建设[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周伟;;对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规律的认识[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柯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长三角区域环境行政协调机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安树伟;张晓;;黄河流域管理与协调发展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9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中原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10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赵长江;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3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高明;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靖;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盛祥;我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怀宇;论隋唐开发淮河流域交通的国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姚士谋,汤茂林,李昌峰,朱英明,管驰明;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多层面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3 王云才,郭焕成;鲁西平原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对策初探——东昌府区典型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4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5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6 吴忱,王子惠,许清海;河北平原的浅埋古河道[J];地理学报;1986年04期
7 蔡渝平;地域结构的演变和预测[J];地理学报;1987年01期
8 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9 邵时雄,郭盛乔,韩书华;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J];地理学报;1989年03期
10 陈述彭;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根治淮河的PI大事im——淮河概况及其治理规R冊璕G的介绍[J];中国水利;1951年02期
2 曾希,
本文编号:240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0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