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背景及后果——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mainly experienced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irst two developments rose in the warm and wet period, the latter development basically synchronized with the small ice age of the climate,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peatedly rising and destroying the open fields,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grada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owusu sandy land is located in the ecotone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 ecotone in 12 deserts of China, and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has strong indication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rough the typical stratigraphic sec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ancient city and 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ious development and desertification in Maowusu area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ome understanding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138)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保;小冰期以来中国十年尺度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年01期
2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干旱区地理;1995年01期
3 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4 吴宏岐,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5 黄赐璇;毛乌素沙地南缘全新世自然环境[J];地理研究;1991年02期
6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
8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俎瑞平,高前兆,钱鞠,杨建平;2000年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10 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崔之久;中国西部冰期之划分与依据[J];冰川冻土;1979年02期
3 樊溶河,姚尚生;青南藏北高原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发展趋势探讨[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4 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李凤朝,王福林;内蒙扎赉诺尔东露天矿冰缘现象及其地质时代的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1982年03期
5 康兴成;阿尔泰山区树木年轮与气候、冰川变化相互关系的探讨[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6 施雅风,郑本兴,苏珍,牟昀智;天山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J];冰川冻土;1984年02期
7 陈吉阳;天山天格尔第二峰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冰川变化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8 赵景波;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旋回和周期[J];冰川冻土;1988年02期
9 任炳辉;我国现代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8年03期
10 徐馨;我国东部晚第四纪气候演变[J];冰川冻土;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玉芬;李长安;董雪华;周元涛;;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A];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福;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的生态异质性[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2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5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尚爱军;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王晓燕;燕沟流域侵蚀强度演变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卿;殷墟地区土壤剖面磁化率、孢粉分析及其环境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屈波;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蒙琳;县级土地沙化信息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4 田康斌;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5 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舒强;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与人地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7 王丽华;18世纪历史文献气象记录的赋值研究——格点式降水量距平资料的反演和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王勇;武都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芬萌;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技术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丁春文;秦汉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修琦;;陕北及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变化与沙漠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2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年04期
3 杨怀仁,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4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5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6 吴祥定,孙力,湛绪志;利用树木车轮资料重建西藏中部过去气候的初步尝试[J];地理学报;1989年03期
7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8 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9 樊自立;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J];地理学报;1993年05期
10 王尚义;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煜达;;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十年:总结与展望[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2 朱士光;;论地理环境对形成与完善城乡市场结构之基础作用——兼论中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在历史时期之变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于翔汉;任红;;水之珠江[J];中国三峡;2011年08期
4 李建增;;边墙窑,挖在长城上[J];旅游;2011年08期
5 金涛;;一位历史地理学家的生命印记[J];科技导报;2011年18期
6 杨慧贤;;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王社教;冯勰;;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8 陆发春;;徽商兴盛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J];徽学;2010年00期
9 许德庆;;近十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概述[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宝田;高松凡;苏天钧;;《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2 吴泽琼;;感受《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秀凡;王鹏;;论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的考察——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述彭;;开拓西部旅游新天地——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周宝珠;;宋东京与其同时代的中外都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阙维民;;世界遗产研究的地理学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振波;;建国以来中国县域可达性历史演变及特征总结[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史念海;;序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朱海滨;;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新考[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端中;酒泉古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N];酒泉日报;2008年
2 春晓;康百万庄园亟待开发的中原艺术奇葩[N];郑州日报;2008年
3 殷贝;关注历史也是关注未来[N];珠海特区报;2008年
4 通讯员 孙钢玉 YMG记者 凌云鹏;“]N夷”“e取本烤乖谀睦铮縖N];烟台日报;2010年
5 实习生 夏凡邋黄佳鑫;《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出版[N];科技日报;2007年
6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向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N];文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智军;纽伦堡:穿越时空尽展活力[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肖俊仁 马廉朴;土木吟《离骚》 砖后书《史记》[N];民族日报;2010年
10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姚文波;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薜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林强;区域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滕馗;历史时期人们对熊类的认识和利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晓丹;历史时期温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毕雅静;mP、灞二水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凌翠萍;徽州地区历史人口数据集成与考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米晋华;历史时期阳泉盆地中心城市的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梁亮;明清即墨的早期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朱喜乐;许昌历史地理三论[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8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2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