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区划分

发布时间:2019-03-08 19:44
【摘要】:从1 452处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中随机抽取所占比例为60%的聚落,用于聚落选址偏好等级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讨论聚落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水系、地貌、土壤、气候等6个地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引进空间加权叠加法构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区.利用剩余40%的聚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比较高.划分结果可用于对环嵩山地区未发现的史前时期聚落可能存在的地理位置进行预测.
[Abstract]:60%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 452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around Songshan area, and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preference grade of settlement location.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nd six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altitude, slope, water system, geomorphology, soil, climate and so on, was discuss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factor was determine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The spatial weighted superpos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location preference grade model, and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location preference grade regions: high, middle and 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sion of the model is high by using the remaining 40% of the settlements.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undiscovered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in the Huandongshan area.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24)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12300410148)
【分类号】:K901.8;P208;P2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2 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3 朱光耀,朱诚,凌善金,王吉怀,杨晓轩;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4 黄以柱;略论豫西地区环境的变迁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5 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6 刘忠秀;谢爱良;;区域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1期

7 刘博,张虎勤;mP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特征因素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钱耀鹏;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陈诚;王宏志;沈雅琼;徐建军;;基于GIS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以丹江口水库淹没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10 严文明;;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J];中原文物;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龙;郭阳耀;;基于山东省非粮土地利用的甜高粱适宜种植区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2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决策树分类挖掘研究——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3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4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2期

5 夏慧君;许五弟;任云英;;基于GIS的榆林市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1期

6 王利;韩增林;;基于GIS技术的大连市域发展方向适宜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7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8 李中轩;朱诚;闫慧;;汉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9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李水城;王辉;曹炜;张翼飞;;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1年04期

10 侯光良;许长军;肖景义;;基于GIS的4kaB.P.气候事件前后甘青史前遗址分布分析[J];地理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运员;郑文武;刘沛林;;基于GIS的凤凰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汗青;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4 黎藜;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全旺;清代豫西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管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义雄;基于生存环境演变的良渚文化信息图谱[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冰;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源,陆应诚,高超,席道瑛;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兆君,李想;呼兰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浅析[J];北方环境;1999年02期

3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决策树分类挖掘研究——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4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方大春,刘国林,王芳,张连蓬;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年01期

6 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7 李春生;海滩岩在连云港的发现[J];地理科学;1998年03期

8 凌申;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9 朱诚,张强,张芸,张之恒,沈明洁;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10 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铁军;数字地图制图中的地图数据处理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胡荣明;GIS信息处理模式和信息服务网络[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王月珍,王作枨;GIS在配电线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赵耀龙,朱兰艳,董菲;GIS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实际问题[J];四川测绘;2000年01期

5 周素红,阎小培;基于GIS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革新探讨[J];经济地理;2001年06期

6 李夕海,武红霞,刘代志;基于GPS的GIS数据维护方案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年12期

7 周炎坤,李满春;基于中文的GIS查询界面的初步研究[J];科技通报;2001年01期

8 王晏民,李德仁,龚健雅;多尺度GIS集中式数据模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赵俊三,赵耀龙;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法研究[J];矿山测量;2001年01期

10 刘兴权,梁艳平,姚京成;GIS的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的关系[J];矿山测量;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婷;张书亮;;丽水市GIS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柳林;李万武;卢秀山;;GIS三维动态符号库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芳;安廷波;;基于组件技术进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邢怀学;葛伟亚;董志高;田福金;;基于GIS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5 余昊;吕文彦;吕婷;王吉田;秦雪峰;王国昌;王刘豪;王运兵;;基于GIS的河南蝗虫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6 钱云飞;;基于ArcEngine的基础GIS数据符号化与显示[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薛正哲;马强;;基于GIS的煤矿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8 史汉新;沈蕾;杨洁;;基于GIS技术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初探[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悦华;冯德鸿;孙水发;王鸣;;数字黄柏河流域水资源GIS平台设计及其实现[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谢储晖;;面向对象的GIS数据模型与实现[A];数据库研究与进展95——第十三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蓓;湖北省测绘行业协会举办GIS相关技术讲座[N];中国测绘报;2008年

2 立实;中国GIS协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测绘报;2009年

3 林英;我国GIS产业逐步走向成熟[N];光明日报;2009年

4 李响;积极推动我国GIS技术自主创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巍巍;影像和GIS的未来走向:简便易用 真实生动[N];科技日报;2009年

6 张丽;部科学研究院获GIS最佳应用奖[N];中国交通报;2009年

7 记者 陈江;广西气象GIS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N];广西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于翔;GIS伫立云计算平台[N];网络世界;2010年

9 湖南省电信系统集成分公司 水丽 李昌志 黄金池;利用GIS防洪减灾[N];计算机世界;2010年

10 记者 李大庆;地理信息系统之父诠释GIS新理念[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同辉;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方勤;基于GIS的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模拟[D];清华大学;2009年

3 李楠;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民;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与侵蚀产沙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5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于卓;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增长中的量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黄荣珍;南京市水土保持GIS研制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邱枫;基于GIS的宁波城市肌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基于分布式存储的移动GIS技术与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仪;基于GIS的宝安区收地拆迁管理信息系统研发[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培斯;城市排水管网G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爽;H市数字城管GIS平台升级探索[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曾春阳;基于GIS的小班立地因子提取与立地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蒋熠;基于GIS的“数字园林”系统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7 王淼;基于GIS的军用通信网管线资源管理与决策系统设计及实现[D];东北大学;2008年

8 阚龙攀;GIS技术在林业制图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潘志超;嵌入式GIS栅格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10 魏向辉;基于GIS的全球油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主要功能实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7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37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