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族群理论背景下的历史地理探索——《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述评

发布时间:2019-04-29 17:39
【摘要】:正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为四渎之一,与江、河、济齐名。淮河流域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其南北过渡区的地理属性和开放的空间体系使淮河流域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中原、海岱、江汉、吴越四大区域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的碰撞、融合,奠定了淮河流域多种文明汇聚的人文景观。商周时期,
[Abstract]:The Zhenghuai River is the north-south boundary of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one of the ancient four Dudu, and the river, Jiji well-know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physical geography. The geographical attribute and the open space system make the Huaihe River basin become the place where the culture meets each other. In the Neolithic Age,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the four regional cultural systems of Central Plains, Haidai, Jianghan and Wuyue, and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the four cultural systems, which established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the convergence of various civilization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作者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涛;;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05期

2 芜月;;千里淮河一眼收[J];治淮;1988年05期

3 李修松;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朱成章;;划时代的壮举——我国早期的人工运河[J];治淮;1985年02期

5 胡焕庸;;治淮与我[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1年01期

6 王汝印;;淮阳太昊陵庙会及其文化内涵[J];治淮;1990年02期

7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王开队;;地理开放性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社会发展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郑连第;;寿州古城——淮河古水利考察散记[J];中国水利;1984年02期

10 刘志中;;海滩上的新街市[J];治淮;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耀光;;中国海疆地理格局的形成演变的初步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郝德旌;曹法舜;;试论楚国郢都交通——兼陈关于引江汉济黄淮的建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3 伍海平;曾素华;;黄淮水灾与泗州城湮没[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尚义;;河流廊道与先秦时期都城分布的流域性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永庆;;国际经贸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创新[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马毅达 方晓;“地理格局让中国天生就占据优势位置”[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学智;隋唐两宋时期河套平原政治地理格局与自然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8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68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1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