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

发布时间:2017-04-09 20:17

  本文关键词: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跨学科课题。本论文在广泛占有资料和全面把握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统计学SAS分析技术,比较认真、系统地总结了历史土地数据存在的四大误差(系统误差、区划误差、技术误差和感觉误差),开创性地提出了将纳税单位转化、校准为可以信赖的面积单位的可行性途径,并以此完成了苏皖地区明后期、清中期分县耕地面积的重建和修正。从而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明清以降苏皖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及开发时序。进而在剖析典型区域(皖南山区、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驱动力机制问题。 同时也应看到,修正数据向来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它必须同时满足许多苛刻的条件。为此,本课题不打算争论绝对意义上的真实,没有哪一种土地调查统计是完全无误差的。本课题始终遵循着尽量缩小误差、把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要求,并为此一再强调:任何测量(统计)都存在误差,误差只能缩小,不能消除;数据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依赖于对误差的控制,即在某个范围内是允许的,或高或低都是允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题所做的努力颇具建设性,重建、修正后的分县耕地数据是经得起检验的,并将此问题的研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论文的探索不仅处于该领域的前沿高度,而且对类似研究及当今区域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可资借鉴意义。当然,囿于资料、技术和学力的限制,“顾此失彼”在所难免,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将随时依据新的实证成果作出改进。
【关键词】:苏皖地区 土地利用 驱动力 数据误差 耕地面积 徽州 苏北沿海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10
  • 第一章 导论10-43
  • 第一节 土地利用研究的对象、意义、现状及问题10-17
  •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11-12
  • 二、土地利用研究的内容和意义12-14
  • 三、研究现状与急需解决的问题14-17
  • 1. 研究进展14-15
  • 2. 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历史数据的校准15-17
  • 第二节 纳税单位:明清土地数据的定性及问题17-23
  • 一、何炳棣:从“纳税海德”到“纳税单位”17-19
  • 二、梁方仲:提出“纳税单位”第一人19-21
  • 三、对纳税单位的置评21-23
  • 第三节 对一桩土地数据之争“公案”的检讨23-36
  • 一、问题的缘起23-24
  • 二、“公案”争论的过程24-29
  • 三、对主要学术观点的置评29-31
  • 四、突破口:《诸司职掌》所载田土清单31-36
  • 第四节 本课题欲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资料36-43
  • 一、欲解决的问题36-39
  • 1. 土地数据的重建与检验36-37
  • 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37-38
  • 3. 驱动力机制38-39
  • 二、研究方法39-41
  • 三、资料运用41-43
  • 第二章 统计分析视角下的数据误差因素及其处理43-90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43-45
  • 第二节 系统误差:卫所变迁、跨境屯田及县域面积45-55
  • 一、苏皖卫所变迁及屯田的民化过程46-50
  • 1. 卫所变迁46-47
  • 2. 卫所屯田的民化过程47-50
  • 二、跨境屯田对土地统计误差的影响50-53
  • 三、分县卫所屯田数据的重建53-55
  • 第三节 区划误差:政区变迁、插花错壤及县界重建55-63
  • 一、苏皖县级政区变迁的时空特征56-58
  • 1. 时间特征56-57
  • 2. 空间特征57-58
  • 二、插花错壤的分布及其改正58-62
  • 三、县界重建及局限性62-63
  • 第四节 技术误差:折亩及其距离衰减规律研究63-77
  • 一、土地统计口径的复杂性63-68
  • 1. 标准尺度的变异64-66
  • 2. 民间田亩计量单位66-68
  • 二、折亩距离衰减规律研究68-72
  • 1. 理论基础68-69
  • 2. 折亩距离衰减规律69-72
  • 三、折亩误差的处理72-77
  • 第五节 感觉误差:以徽州府为例的讨论77-90
  • 一、瞒报、虚报与“加权效应”78-80
  • 二、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为例80-90
  • 1. 土地丈量与数据操作80-83
  • 2. 土地数据与耕地面积83-85
  • 3. 耕地面积“峰值期”的确定85-87
  • 4. 嘉道时期“真实”耕地面积的估计87-88
  • 5. 余论88-90
  • 第三章 重建目标的集成与断面基准数据的来源90-114
  • 第一节 问题与重建目标的提出90-91
  • 第二节 册籍土地类型与耕地概念的界定91-96
  • 一、苏皖明清册籍土地类型91-93
  • 二、耕地概念的界定93-96
  •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土地统计资料96-99
  • 一、苏皖方志概况及问题96-97
  • 二、《江南通志》和《古今图书集成》97-99
  •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土地统计资料99-103
  • 一、经界局的历史地位99-100
  • 二、农商部的调查100-103
  • 第五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统计资料103-114
  • 一、立法院与主计处的调查(1929~1930)103-104
  • 二、卜凯的中国土地利用调查(1929~1933)104-106
  • 三、实业部的调查(1932)106-108
  • 四、土地委员会的调查(1934~1935)108-110
  • 五、财政部的土地陈报(1934~1936)110-112
  • 六、讨论112-114
  • 第四章 分县耕地面积的重建与检验114-145
  • 第一节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114-123
  • 一、思路与方法114-116
  • 1. 重建公式的给出114-116
  • 2. 利用峰值期垦殖率116
  • 二、人均耕地面积不具检验意义116-117
  • 三、峰值期垦殖率的论证117-121
  • 1. 康雍“浮夸风”折射的问题118-120
  • 2. 边际土地的开发:与山争地和与水争田120-121
  • 四、重建的局限性121-123
  • 第二节 江苏分县耕地面积123-135
  • 一、江宁布政司124-130
  • 1. 江宁府124
  • 2. 扬州府124-126
  • 3. 通州126-127
  • 4. 海州127-128
  • 5. 淮安府128-129
  • 6. 徐州府129-130
  • 二、江苏(苏州)布政司130-135
  • 1. 苏州府130-131
  • 2. 太仓州131-132
  • 3. 松江府132-133
  • 4. 镇江府133-134
  • 5. 常州府134-135
  • 第三节 安徽分县耕地面积135-145
  • 一、皖北地区135-142
  • 1. 安庆府135-137
  • 2. 庐州府137
  • 3. 六安州137-138
  • 4. 颍州府138-139
  • 5. 凤阳府139-140
  • 6. 和州140
  • 7. 滁州140-141
  • 8. 泗州141-142
  • 二、皖南地区142-145
  • 1. 徽州府142
  • 2. 宁国府142-143
  • 3. 池州府143-144
  • 4. 太平府144
  • 5. 广德州144-145
  • 第五章 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145-160
  • 第一节 明中后期的土地垦殖空间特征145-148
  • 1. 府际差异145-146
  • 2. 县际差异146-148
  • 第二节 清中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148-151
  • 一、清初土地利用概况148-149
  • 二、清中期土地利用空间分异149-151
  • 1. 省府县际差异149-150
  • 2. 空间分异的规律性认识150-151
  • 第三节 晚清:太平天国战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51-160
  • 一、安徽省152-155
  • 1. 战争过程152-154
  • 2. 土地利用格局154-155
  • 二、江苏省155-160
  • 1. 战争过程155-157
  • 2. 土地利用格局157-160
  • 第六章 徽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500~1900)160-221
  • 第一节 问题与资料161-165
  • 一、对既有成果的置评161-164
  • 二、本章欲解决的问题164-165
  • 第二节 从粮食安全应对看徽商成因背景165-177
  • 一、徽州的耕地资源及分布167-168
  • 二、粮食供应及运输渠道168-172
  • 1. 粮食供应严重不足168-169
  • 2. 运输渠道极为不便169-170
  • 3. 遏籴事件不断170-171
  • 4. 应对机制——徽商形成171-172
  • 三、从粮荒看恐慌172-177
  • 1. 《畏斋日记》所见乡民生活实态172-173
  • 2. 《浙江省截米案》折射的大恐慌173-177
  • 第三节 人口、市场与土地利用管理方式177-189
  • 一、人口压力下的土地利用变化177-180
  • 1. 明清徽州人口压力的判定177-179
  • 2. 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179-180
  • 二、茶业:从为生存而生产到为销售而生产180-189
  • 1. 徽州茶区生态环境分析180-182
  • 2. 《黟山采茶竹枝词》所见茶农生活182-184
  • 3. 徽商与茶叶运销网络184-186
  • 4. “茶粮争地”缘何没有出现186-189
  • 第四节 徽商、宗法与族田的高度膨胀189-204
  • 一、徽商资本与土地利用189-194
  • 1. 徽人从商比例及资本考察189-193
  • 2. 资本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93-194
  • 二、明清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194-201
  • 1. 祠堂、族谱之多位居全国首位194-197
  • 2. “田皆族中富室捐置”197-199
  • 3. 徽州族田功能的异化199-201
  • 三、明清徽州族田的高度膨胀201-204
  • 第五节 棚民、灾害与土地生态系统204-219
  • 一、棚民数量及开垦面积估算204-205
  • 二、被“妖魔化”的棚民205-208
  • 1. 棚民六大害205-207
  • 2. 棚民十大害207-208
  • 三、棚民是拓垦急先锋:兼论棚民的历史公正208-213
  • 1. 开垦“利害不能两全”208-209
  • 2. 玉米“山农视为要粮”209
  • 3. 棚民“俱系种地良民”209-213
  • 四、自然灾害、战争与防灾技术措施213-219
  • 1. “田土不重”的气候背景213-214
  • 2. 徽州自然灾害特点及影响214-215
  • 3. 十年战争及其灾害215-216
  • 4. 防灾技术措施216-219
  • 第六节 结语与讨论219-221
  • 第七章 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900~1937)221-283
  • 第一节 问题与资料221-226
  • 一、“苏北”的概念界定221-222
  • 二、苏北研究的学术回顾222-225
  • 三、本文欲解决的问题225-226
  • 第二节 盐业:废灶 并场 东迁226-234
  • 一、盐业嬗变的自然背景226-228
  • 1. 清代苏北沿岸新增面积2600km~2226-227
  • 2. 海涂演化特点的必然227-228
  • 二、盐场裁并与盐产228-230
  • 三、盐业嬗变的市场背景230-234
  • 1. 两淮盐业的核心差别230-231
  • 2. 张謇成本说231-234
  • 第三节 垦殖:禁垦 放垦 兴垦234-243
  • 一、禁垦与争田事件234-237
  • 1. 禁垦与私垦234-235
  • 2. 争田事件235-237
  • 二、禁与废:清末的文化权力格局237-239
  • 三、政策推动与放垦时空特征239-243
  • 1. “一律放垦”政策239-240
  • 2. 放垦步骤240-241
  • 3. 放垦推动兴垦241-243
  • 第四节 主体:公司移民垦民243-257
  • 一、盐垦公司创办时空特征243-244
  • 二、公司兴办的市场背景244-246
  • 三、张謇集团主导盐垦事业246-247
  • 四、移民时空特征考察247-251
  • 1. 移民时空特征247-249
  • 2. 优惠驱动而非强制迁移249-251
  • 五、土地收益对垦民吸附力问题251-257
  • 1. 每户耕地面积251-253
  • 2. 土地收益的虚与实253-257
  • 第五节 结构:耕地盐地荒地257-269
  • 一、盐垦区的土壤、气候与灾害257-261
  • 1. 土壤与棉花257-258
  • 2. 气候与棉花258-259
  • 3. 盐垦区的灾害:以1881年大海啸为例259-261
  • 二、水利工程与农田基本建设261-266
  • 1. 水利工程261-264
  • 2. 盐垦区的土壤改良264-266
  • 三、盐垦区的土地利用结构266-269
  • 1. 盐垦区土地面积266
  • 2. 耕地、盐地与未利用地266-267
  • 3. 盐垦区开垦情况好与公司垦区267-269
  • 第六节 “废灶兴垦”完成标志的探讨269-279
  • 一、盐垦兼营:从废灶到兴垦过渡269-271
  • 二、主导经济产业转换的完成271-275
  • 1. 公司兴办为何难以兴垦271-272
  • 2. 总量与普遍性问题272-273
  • 3. 技术改良已见成效273-275
  • 三、灶民身份转换的完成275-279
  • 1. 灶民境况每况愈下275-276
  • 2. 灶民转业的评判标准276-279
  • 第七节 简短的结语279-283
  • 第八章 变革与制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刍议283-299
  • 第一节 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283-285
  • 第二节 正面驱动与负面制约285-297
  • 一、人口变化:密度与压力285-286
  • 二、法规制度:导向与执行力286-287
  • 三、市场与城镇化287-293
  • 1. 市场取向与风险287-289
  • 2. 城镇数量289-291
  • 3. 城镇面积估算291-293
  • 四、战乱与灾荒293-297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297-299
  • 附录299-306
  • 表1 英文缩略语299-300
  • 表2-1 《万历田、地额及乾隆<江南通志>数》—安徽300-301
  • 表2-2 《万历田、地额及乾隆<江南通志>数》—江苏301-303
  • 表3 清中期苏皖地区省府县三级垦殖指数303-306
  • 主要参考论著306-31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峗;满志敏;;太平天国战争前后安徽的垦殖考量[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2 江伟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测量及评估——兼论民国各项调查资料中的“土地数字”[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俊范;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伟涛;江南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吴满强;历史时期佛山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探析[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96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b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