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8 11:06
近代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类型之一,因大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所以,城市发展较快,并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性街区,它们保留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已成为现代都市重要的文化景观。可是,因这些近代城市的历史街区建成较晚,街区较为发达的同时,受到的破坏也较为严重。同时,大多数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迟迟没有开启,使得应保护的近代历史遗存不断减少。此外,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不及时和不得力,导致街区开发无序,继而使得保护工作愈加困难。文化景观是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城市特质和标志的体现。在我国目前城市大拆大建、文脉割裂、特色急剧消失的状况下,研究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对于突出城市个性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按照“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地理学研究思路,主要以新文化地理学和传统文化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借鉴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充分采用相关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指标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大连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特征、演化机理、协调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野外调查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近代城市
2.1.2 历史文化街区
2.1.3 大连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
2.2 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地理学及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
2.2.2 后殖民主义
2.2.3 凯文·林奇与《城市意象》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案例
3.1 天津五大道
3.1.1 历史脉络
3.1.2 保护历程
3.1.3 开发现状
3.2 上海新天地
3.2.1 历史脉络
3.2.2 保护历程
3.2.3 开发现状
3.3 青岛八关山—鱼山历史文化街区
3.3.1 历史脉络
3.3.2 保护历程
3.3.3 开发现状
3.4 经验借鉴
3.4.1 不建假古董,留住真宝贝
3.4.2 保护法制化,开发市场化
3.4.3 老屋装新酒,文博加旅游
3.5 小结
第4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基本类型和特征
4.1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概述
4.1.1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形成
4.1.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发展
4.1.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完善
4.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基本类型
4.2.1 建筑文化景观
4.2.2 语言文化景观
4.2.3 服饰文化景观
4.2.4 滚子文化景观
4.2.5 饮食文化景观
4.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4.3.1 一心——一个景观视觉中心
4.3.2 三带——三大景观廊道
4.3.3 四区——商业生活区、日俄混搭风情区、日式风情街区、俄式风情街区
4.4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4.4.1 殖民扩张背景下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交融与共生
4.4.2 战争背景下主流文化更替所产生的文化层叠
4.4.3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相互认同的加深
4.4.4 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华文化崛起,优秀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所展现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魄
4.5 小结
第5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化机制
5.1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
5.1.1 历史因素
5.1.2 自然环境因素
5.1.3 人文环境因素
5.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后殖民考察
5.2.1 太阳沟文化景观演变过程
5.2.2 景观表征的时空特征
5.3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
5.3.1 建筑文化景观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5.3.2 殖民侵略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外部推动力
5.3.3 文化交融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社会驱动力
5.3.4 宏观政策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环境驱动力
5.3.5 相关利益者的多方博弈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5.4 小结
第6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研究
6.1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6.1.1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现状
6.1.2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2 太阳沟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
6.2.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6.2.2 构建指标体系
6.2.3 评价方法
6.2.4 评价步骤
6.2.5 太阳沟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
6.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协调度研究
6.3.1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6.3.2 研究步骤
6.4 太阳沟文化景观空间分异和发展趋势
6.4.1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
6.4.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发展趋势
6.5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响应研究
6.5.1 未来城市发展背景
6.5.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协调保护与旅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6.5.3 文化景观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6.6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模式构建及对策
6.6.1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模式
6.6.2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对策
6.7 小结
第7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7.1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现状
7.2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7.2.1 客观条件制约
7.2.2 相关利益主体参与
7.2.3 规划与管理失误
7.3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产品转化
7.3.1 文博展览型旅游产品
7.3.2 文化创意型旅游产品
7.3.3 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
7.3.4 休闲娱乐型旅游产品
7.3.5 餐饮接待型旅游产品
7.3.6 主题购物型旅游产品
7.3.7 爱国教育型旅游产品
7.3.8 医疗旅游型旅游产品
7.4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
7.4.1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模式
7.4.2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对策
7.5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控模式
7.5.1 政府谋划
7.5.2 全民参与
7.5.3 市场化运作
7.5.4 多方利益兼顾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地饮食文化景观体系构建[J]. 陈麦池,黄成林,王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2]城市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规划研究——以中国一汽历史街区为例[J]. 于冬波,黄祖群,王春晖.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5)
[3]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J]. 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11(03)
[4]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J]. 王云才,Patrick MILLER,Brian KATEN. 地理学报. 2011(04)
[5]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J]. 王春晖,于冬波,董舫. 兰台世界. 2011(08)
[6]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 罗曦,黄耀志,毕婧.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9)
[7]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J]. 王云才. 地理研究. 2011(01)
[8]浅析城市文化景观的环境基础及其核心特质——以东北地区为例[J]. 赵杰,徐苏宁. 华中建筑. 2011(01)
[9]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向岚麟,吕斌. 人文地理. 2010(06)
[10]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J]. 周尚意,吴莉萍,苑伟超. 人文地理. 2010(05)
博士论文
[1]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 郑利军.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D]. 马灿.青海师范大学 2009
[2]大连方言语音研究[D]. 董岩.中国人民大学 2008
[3]海口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 陈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D]. 郭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5]青岛八关山—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研究[D]. 周益锋.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探索[D]. 王耀兴.重庆大学 2007
[7]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 李笑白.河南大学 2007
[8]古村落旅游者文化景观感知分析及对策研究[D]. 尹寿兵.安徽师范大学 2007
[9]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 方尉元.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0]上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贾洁.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5450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野外调查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近代城市
2.1.2 历史文化街区
2.1.3 大连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
2.2 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地理学及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
2.2.2 后殖民主义
2.2.3 凯文·林奇与《城市意象》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案例
3.1 天津五大道
3.1.1 历史脉络
3.1.2 保护历程
3.1.3 开发现状
3.2 上海新天地
3.2.1 历史脉络
3.2.2 保护历程
3.2.3 开发现状
3.3 青岛八关山—鱼山历史文化街区
3.3.1 历史脉络
3.3.2 保护历程
3.3.3 开发现状
3.4 经验借鉴
3.4.1 不建假古董,留住真宝贝
3.4.2 保护法制化,开发市场化
3.4.3 老屋装新酒,文博加旅游
3.5 小结
第4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基本类型和特征
4.1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概述
4.1.1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形成
4.1.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发展
4.1.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完善
4.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基本类型
4.2.1 建筑文化景观
4.2.2 语言文化景观
4.2.3 服饰文化景观
4.2.4 滚子文化景观
4.2.5 饮食文化景观
4.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4.3.1 一心——一个景观视觉中心
4.3.2 三带——三大景观廊道
4.3.3 四区——商业生活区、日俄混搭风情区、日式风情街区、俄式风情街区
4.4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4.4.1 殖民扩张背景下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交融与共生
4.4.2 战争背景下主流文化更替所产生的文化层叠
4.4.3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相互认同的加深
4.4.4 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华文化崛起,优秀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所展现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魄
4.5 小结
第5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化机制
5.1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
5.1.1 历史因素
5.1.2 自然环境因素
5.1.3 人文环境因素
5.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后殖民考察
5.2.1 太阳沟文化景观演变过程
5.2.2 景观表征的时空特征
5.3 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
5.3.1 建筑文化景观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5.3.2 殖民侵略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外部推动力
5.3.3 文化交融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社会驱动力
5.3.4 宏观政策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环境驱动力
5.3.5 相关利益者的多方博弈是太阳沟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5.4 小结
第6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研究
6.1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6.1.1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现状
6.1.2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2 太阳沟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
6.2.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6.2.2 构建指标体系
6.2.3 评价方法
6.2.4 评价步骤
6.2.5 太阳沟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
6.3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协调度研究
6.3.1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6.3.2 研究步骤
6.4 太阳沟文化景观空间分异和发展趋势
6.4.1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
6.4.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发展趋势
6.5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响应研究
6.5.1 未来城市发展背景
6.5.2 太阳沟文化景观的协调保护与旅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6.5.3 文化景观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6.6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模式构建及对策
6.6.1 太阳沟文化景观协调保护模式
6.6.2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对策
6.7 小结
第7章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7.1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现状
7.2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7.2.1 客观条件制约
7.2.2 相关利益主体参与
7.2.3 规划与管理失误
7.3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产品转化
7.3.1 文博展览型旅游产品
7.3.2 文化创意型旅游产品
7.3.3 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
7.3.4 休闲娱乐型旅游产品
7.3.5 餐饮接待型旅游产品
7.3.6 主题购物型旅游产品
7.3.7 爱国教育型旅游产品
7.3.8 医疗旅游型旅游产品
7.4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
7.4.1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模式
7.4.2 太阳沟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对策
7.5 太阳沟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控模式
7.5.1 政府谋划
7.5.2 全民参与
7.5.3 市场化运作
7.5.4 多方利益兼顾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地饮食文化景观体系构建[J]. 陈麦池,黄成林,王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2]城市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规划研究——以中国一汽历史街区为例[J]. 于冬波,黄祖群,王春晖.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5)
[3]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J]. 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11(03)
[4]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J]. 王云才,Patrick MILLER,Brian KATEN. 地理学报. 2011(04)
[5]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J]. 王春晖,于冬波,董舫. 兰台世界. 2011(08)
[6]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 罗曦,黄耀志,毕婧.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9)
[7]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J]. 王云才. 地理研究. 2011(01)
[8]浅析城市文化景观的环境基础及其核心特质——以东北地区为例[J]. 赵杰,徐苏宁. 华中建筑. 2011(01)
[9]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向岚麟,吕斌. 人文地理. 2010(06)
[10]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J]. 周尚意,吴莉萍,苑伟超. 人文地理. 2010(05)
博士论文
[1]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 郑利军.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D]. 马灿.青海师范大学 2009
[2]大连方言语音研究[D]. 董岩.中国人民大学 2008
[3]海口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 陈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D]. 郭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5]青岛八关山—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研究[D]. 周益锋.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探索[D]. 王耀兴.重庆大学 2007
[7]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 李笑白.河南大学 2007
[8]古村落旅游者文化景观感知分析及对策研究[D]. 尹寿兵.安徽师范大学 2007
[9]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 方尉元.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0]上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贾洁.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5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0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