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动态演变及调控研究 ——以吐鲁番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4 11:25
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主要气候特点是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我国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吐鲁番市是典型的干旱区破碎绿洲,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强,资源开发利用迅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当地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破碎不堪,沙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地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研究对于干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文-自然系统耦合程度是反映人地关系是否协调的关键。吐鲁番市不仅仅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区,因此,进行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及动态演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课题组对研究区长期(2012-2015年)的野外考察和调研之上,本文对吐鲁番市人文和自然系统进行耦合研究,计算了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得出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协调类型;分别从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方面分析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驱动因子,得出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关键驱动因子;利用系统动力学对人文系统的各子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人文-自然...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人文与自然耦合的定性分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地形
2.2.3 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行政区划
2.3.2 人口
2.3.3 民族构成
2.3.4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
2.4 历史文化
第三章 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指标选取及耦合评价模型
3.1 指标选取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3.1.3 指标体系的确定
3.1.4 数据来源
3.2 人文自然子系统耦合的计算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2.2 权重确定的方法
3.2.3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
3.2.4 耦合度分类及耦合协调类型
第四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4.1 人文、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4.1.1 人文系统现状分析
4.1.2 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4.2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综合发展评价
4.2.1 原始数据处理
4.2.2 指标权重
4.3 人文、自然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3.1 人文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4.3.2 自然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4.4 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驱动因子分析
5.1 驱动因子评价方法
5.1.1 主成分分析法
5.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2 评价结果
5.2.1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人文驱动因子提取
5.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提取
5.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驱动因子分析
5.3.1 人文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5.3.2 自然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1.1 模型简介
6.1.2 建模步骤
6.1.3 模型运行
6.1.4 模型检验
6.2 人文-自然耦合统概念模型的建立
6.2.1 各子系统概念模型
6.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6.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仿真模拟
6.3.1 历史检验
6.3.2 模拟与预测
第七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调控机制
7.1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调控机制
7.1.1 人口方面
7.1.2 产业结构方面
7.1.3 自然环境保护方面
7.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发展的前景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 杜忠潮,黄波,陈佳丽. 干旱区地理. 2015(01)
[2]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邓宝山,王冉. 人文地理. 2014(04)
[3]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 王群,陆林,杨兴柱.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5)
[4]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贵州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析[J]. 贺祥.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1)
[5]IPCC第5次评估报告问世[J].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6)
[6]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李天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6)
[7]钱学森构建系统论的基本设想[J]. 魏宏森. 系统科学学报. 2013(01)
[8]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 黄瑞芬,李宁. 资源与产业. 2013(02)
[9]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 耿松涛,谢彦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1)
[10]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田亚平,向清成,王鹏. 地理研究. 2013(01)
博士论文
[1]荆江-洞庭湖耦合系统水动力学研究[D]. 李琳琳.清华大学 2009
[2]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泾河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 李勋贵.长安大学 2008
[3]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D]. 姚成胜.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D]. 宁哲.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齿轮传动系统耦合振动响应及抗冲击性能研究[D]. 杨成云.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CHANS的吐鲁番艾丁湖水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 阿依姑丽·托合提.新疆大学 2013
[2]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 周艳.西南大学 2012
[3]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协同研究[D]. 王武科.西北大学 2009
[4]宁夏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 马海龙.宁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5551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人文与自然耦合的定性分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地形
2.2.3 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行政区划
2.3.2 人口
2.3.3 民族构成
2.3.4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
2.4 历史文化
第三章 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指标选取及耦合评价模型
3.1 指标选取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3.1.3 指标体系的确定
3.1.4 数据来源
3.2 人文自然子系统耦合的计算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2.2 权重确定的方法
3.2.3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
3.2.4 耦合度分类及耦合协调类型
第四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4.1 人文、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4.1.1 人文系统现状分析
4.1.2 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4.2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综合发展评价
4.2.1 原始数据处理
4.2.2 指标权重
4.3 人文、自然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3.1 人文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4.3.2 自然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4.4 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驱动因子分析
5.1 驱动因子评价方法
5.1.1 主成分分析法
5.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2 评价结果
5.2.1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人文驱动因子提取
5.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提取
5.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驱动因子分析
5.3.1 人文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5.3.2 自然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1.1 模型简介
6.1.2 建模步骤
6.1.3 模型运行
6.1.4 模型检验
6.2 人文-自然耦合统概念模型的建立
6.2.1 各子系统概念模型
6.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6.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仿真模拟
6.3.1 历史检验
6.3.2 模拟与预测
第七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调控机制
7.1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调控机制
7.1.1 人口方面
7.1.2 产业结构方面
7.1.3 自然环境保护方面
7.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发展的前景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 杜忠潮,黄波,陈佳丽. 干旱区地理. 2015(01)
[2]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邓宝山,王冉. 人文地理. 2014(04)
[3]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 王群,陆林,杨兴柱.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5)
[4]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贵州岩溶山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析[J]. 贺祥.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1)
[5]IPCC第5次评估报告问世[J].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6)
[6]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李天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6)
[7]钱学森构建系统论的基本设想[J]. 魏宏森. 系统科学学报. 2013(01)
[8]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 黄瑞芬,李宁. 资源与产业. 2013(02)
[9]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 耿松涛,谢彦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1)
[10]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田亚平,向清成,王鹏. 地理研究. 2013(01)
博士论文
[1]荆江-洞庭湖耦合系统水动力学研究[D]. 李琳琳.清华大学 2009
[2]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泾河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 李勋贵.长安大学 2008
[3]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D]. 姚成胜.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D]. 宁哲.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齿轮传动系统耦合振动响应及抗冲击性能研究[D]. 杨成云.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CHANS的吐鲁番艾丁湖水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 阿依姑丽·托合提.新疆大学 2013
[2]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 周艳.西南大学 2012
[3]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协同研究[D]. 王武科.西北大学 2009
[4]宁夏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 马海龙.宁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8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