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与模式的转变、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日趋淡漠,使得城市社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安全社区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城市社区规划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而地点理论的引入为安全社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以上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下,提出了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分析,首先对社区以及安全社区的概念作了界定,再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安全社区的标准进行综述,初步选取本文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维度,其次,对国内外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确定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点理论”、结合“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预防理论”,从居民主观感知、社区客观环境和社区管理制度三方面分析了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可防卫空间的构建”和社区“居民地点感的塑造”两方面,提出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安全社区的标准》、我国2006年提出的关于《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体系来设计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选取了西安市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社区,即雁塔区的明德门社区和外院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不同调查主体的问卷调查、访谈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别从居民心理安全空间感知、社区公共安全空间感知、社区治安安全空间感知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不同变量对社区安全影响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安全管理、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等三方面,对社区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对所选择的社区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分析,相应的提出了注重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的营造、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社区公共安全设施体系等构建安全社区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地点理论 安全社区 构建 明德门社区 外院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社会背景11
- 1.1.2 学术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14-15
- 1.4.1 研究框架14-15
- 1.4.2 创新点15
- 1.5 小结15-16
- 2 城市安全社区研究综述16-2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18
- 2.1.1 社区16
- 2.1.2 安全社区16-17
- 2.1.3 安全社区与社区安全的辨析17
- 2.1.4 国内外安全社区的标准17-18
- 2.2 国外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进展18-23
- 2.2.1 犯罪地理学关于城市安全社区的相关研究18-22
- 2.2.2 公共管理学关于城市安全社区的相关研究22-23
- 2.3 国内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进展23-25
- 2.3.1 安全社区建设的理念研究24
- 2.3.2 安全社区的创建模式与方法研究24-25
- 2.3.3 安全社区的评价研究25
- 2.4 国外城市安全社区研究述评25-26
- 2.5 国内城市安全社区研究述评26
- 2.6 小结26-27
- 3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27-42
- 3.1 地点理论27-30
- 3.1.1 地点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分析27
- 3.1.2 地点理论的本质及研究内容27-29
- 3.1.3 地点理论对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启示29-30
- 3.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30-31
- 3.2.1 城市安全空间映象30-31
- 3.2.2 城市区域心理安全空间的构成31
- 3.3 城市犯罪空间预防理论31-34
- 3.3.1 “可防卫空间”理论31-33
- 3.3.2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33-34
- 3.4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影响因子分析34-38
- 3.4.1 社区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子分析35-36
- 3.4.2 社区管理制度的影响因子分析36-37
- 3.4.3 居民主观感知的影响因子分析37-38
- 3.5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38-41
- 3.5.1 构建可防卫空间39-40
- 3.5.2 建立居民地点感40-41
- 3.6 小结41-42
- 4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调查分析42-57
- 4.1 研究区域选择及问卷调查设计42-43
- 4.1.1 研究区域选择42-43
- 4.1.2 问卷设计43
- 4.2 数据分析43-49
- 4.2.1 问卷信度分析43-44
- 4.2.2 调查区域的人口属性分析44-46
- 4.2.3 问卷的基本变量分析46-49
- 4.3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空间感知分析49-56
- 4.3.1 社区居民心理安全感知分析50-52
- 4.3.2 社区公共空间安全感知分析52-54
- 4.3.3 社区治安安全感知分析54-56
- 4.4 小结56-57
- 5 城市安全社区的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57-64
- 5.1 城市安全社区现状现存问题分析57-60
- 5.1.1 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现状分析57-58
- 5.1.2 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现状分析58-59
- 5.1.3 社区安全管理现状分析59-60
- 5.2 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优化对策与建议60-63
- 5.2.1 注重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的营造60-61
- 5.2.2 完善社区公共安全设施体系61-62
- 5.2.3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制度62-63
- 5.3 小结63-64
- 6 结论与不足64-66
- 6.1 主要研究结论64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64-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69-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磊;;中国城市灾害风险与综合安全建设[J];中国名城;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丽妮;;安全社区创建中的长效机制与社区安全文化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中;;中国特色的安全社区建设[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管恩福;张凤君;张银龙;刘洋;马顺;;地震安全社区建设介绍[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唐风贵;;创建农机安全社区 服务小康社会[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宝明;;建设安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德蜀;;改革开放、安全发展与安全文化[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贤乐;;安全社区培训体系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英楠;熊艳;王瑜;;社区应急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海萍;;论安全社区建设的推进与作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明;;加强安全社区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磊;青岛市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马英楠;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周永红;安全社区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刘丽斌;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黄家敏;安全社区建设理论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6 刘源;创建安全社区中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蔡艳;我国安全社区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隋洋;大连金州新区安全社区建设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沈学东;大连金石滩街道政府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案例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罗雪松;庄河市栗子房镇安全社区建设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0684.html